本文目录导读:
《数据治理方案经历中的工作职责剖析》
数据治理工作思路概述
数据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工程,旨在确保企业数据的高质量、安全性、合规性以及可用性,其工作思路主要围绕数据标准的制定、数据质量的提升、数据安全的保障以及数据的有效整合与共享展开。
数据治理方案经历中的具体工作职责
(一)数据标准制定与管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标准规划
- 深入了解企业业务流程和数据需求,对各类业务数据进行全面梳理,在一家大型制造企业中,需要梳理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产生的数据,根据业务的关键属性和行业最佳实践,制定数据标准框架,包括数据的命名规范、数据类型定义、数据长度和精度要求等。
- 与各业务部门沟通协调,确保数据标准能够反映业务实际情况并且易于执行,与销售部门讨论客户信息数据标准时,要考虑到销售团队对客户分类和联系方式记录的特殊需求。
2、标准实施与监督
- 推动数据标准在全企业范围内的实施,为不同部门提供培训和指导,对于新入职员工或者涉及数据录入的人员,要进行专门的数据标准培训,确保他们能够准确按照标准操作。
- 建立数据标准监督机制,定期检查数据是否符合标准,通过数据质量管理工具对企业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扫描,发现不符合标准的数据并及时通知相关责任人进行整改。
(二)数据质量提升
1、质量评估
- 设计数据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涵盖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等方面,对于财务数据,完整性指标可以衡量财务报表中必填字段的填写情况,准确性指标可以通过与实际财务收支的核对来确定。
- 定期对企业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分析数据质量问题的根源,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分析和与业务流程的对比,找出导致数据质量问题的业务流程漏洞或者人为因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质量改进
- 根据质量评估结果制定数据质量改进计划,如果发现某类产品的库存数据准确性较低,可能需要改进库存盘点流程或者加强库存管理系统的数据录入审核。
- 实施数据清洗、转换等操作以提升数据质量,对于存在错误或者不规范的数据,通过编写数据清洗脚本或者使用ETL工具进行数据的修正和规范化处理。
(三)数据安全保障
1、安全策略制定
- 依据企业数据的敏感程度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数据安全策略,对于包含客户隐私信息的数据,如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要制定严格的加密存储和访问控制策略。
- 规划数据访问权限体系,明确不同角色的员工能够访问的数据范围和操作权限,研发人员可能需要访问产品研发相关的数据,但不应该具有修改财务数据的权限。
2、安全措施实施与监控
- 实施数据加密、防火墙设置、入侵检测等安全技术措施,确保企业数据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和恶意攻击。
- 监控数据安全状况,及时发现并应对安全威胁,通过安全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数据的访问情况和网络安全态势,一旦发现异常访问行为,如频繁尝试登录敏感数据区域,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阻止并调查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四)数据整合与共享
1、整合规划
- 对企业内分散的数据源进行调研和分析,确定数据整合的目标和范围,在一家多元化企业集团中,可能存在多个子公司使用不同的业务系统,需要整合这些系统中的相关数据,如人力资源数据、财务数据等。
- 设计数据整合架构,选择合适的数据集成工具和技术,可以采用ETL(Extract,Transform,Load)工具或者数据仓库技术来实现数据的抽取、转换和加载,将不同数据源的数据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上。
2、共享推动
- 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制定数据共享流程和规则,明确哪些数据可以共享、在什么条件下共享以及如何共享,市场部门可以共享销售数据给研发部门,但需要经过一定的审批流程并且要对数据进行脱敏处理。
- 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提高数据的价值利用率,通过组织数据共享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让各部门了解其他部门的数据需求和数据价值,从而推动数据共享的积极性。
在数据治理方案经历中,以上各项工作职责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只有全面履行这些职责,才能构建一个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为企业的决策支持、业务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