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故障排除法全解析》
一、溶液不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针头滑出血管外
1、表现
- 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局部肿胀、疼痛。
2、排除方法
- 应另选血管重新穿刺,在穿刺时,要选择合适的血管,对于老年人、儿童等血管较脆或不明显的患者,要更加谨慎操作,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针头,避免患者过度活动导致针头移位。
(二)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
1、表现
- 液体滴入不畅或不滴,局部无肿胀、疼痛。
2、排除方法
- 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直到点滴通畅,若针头斜面紧贴血管下壁,可以将针头稍微向上挑起;若紧贴血管上壁,则可将针头稍微下压,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造成血管损伤。
(三)压力过低
1、表现
- 输液瓶位置过低或患者肢体抬举过高时,溶液不滴或滴速缓慢。
2、排除方法
- 适当抬高输液瓶或放低患者肢体,在医院病床旁输液时,可通过调整输液架的高度来改变输液瓶的高度,对于需要活动的患者,如使用便携式输液装置,要告知患者保持输液部位与心脏水平位置的合理关系,避免因肢体过度抬高影响输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四)静脉痉挛
1、表现
- 滴液不畅,局部无肿胀、疼痛,但可伴有发冷、皮肤苍白等现象。
2、排除方法
- 可在穿刺部位上方进行热敷,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适宜,一般以40 - 50℃为宜,避免烫伤患者皮肤,可以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时间可根据情况持续15 - 20分钟左右,以缓解静脉痉挛,使滴液恢复正常。
(五)针头阻塞
1、表现
- 轻轻挤压靠近针头端的输液管,感觉有阻力,且无回血,溶液不滴。
2、排除方法
- 应更换针头,重新选择静脉穿刺,为了减少针头阻塞的发生,在输液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输液管道的通畅,避免血液回流到针头内凝固,同时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防止药物沉淀堵塞针头。
二、茂菲滴管内液面过高
1、表现
- 茂菲滴管内液面高于滴管的1/2或2/3。
2、排除方法
- (1)如果滴管侧壁有调节孔,可先夹紧滴管上端的输液管,然后打开调节孔,待滴管内液体降至所需高度时,再关闭调节孔,松开滴管上端的输液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2)如果滴管侧壁无调节孔,可将输液瓶从输液架上取下,倾斜输液瓶,使瓶内的针头露出液面,待滴管内液体缓缓流下至所需高度时,再将输液瓶挂回输液架上继续输液。
三、茂菲滴管内液面过低
1、表现
- 茂菲滴管内液面低于滴管的1/3。
2、排除方法
- (1)如果滴管侧壁有调节孔,先夹紧滴管下端的输液管,然后打开调节孔,待滴管内液面上升至所需高度时,关闭调节孔,松开滴管下端的输液管。
- (2)如果滴管侧壁无调节孔,可先夹紧滴管下端的输液管,然后挤压滴管,使滴管内产生负压,促使液体流入滴管,当液面达到所需高度时,松开滴管下端的输液管。
四、茂菲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
1、表现
- 在输液过程中,茂菲滴管内液面逐渐下降,而输液管无破损。
2、排除方法
- 应检查滴管上端输液管与滴管的衔接是否松动,若有松动,应重新固定,要检查滴管有无漏气,若滴管破损,应更换新的茂菲滴管及输液管,在安装输液装置时,要确保各个部件连接紧密,在输液过程中也要定期检查连接部位,以防止此类故障的发生。
在临床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熟练掌握这些输液故障排除法,以便及时处理输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患者输液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医护人员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输液过程的认知和配合度。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