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构建全面的安全管理体系》
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标准的主要项目
(一)风险识别与评估
1、全面的风险源识别
- 企业需要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排查,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作业环境、人员操作等方面,在化工企业中,生产设备的老化、腐蚀可能是风险源;在建筑施工企业,高处作业、深基坑挖掘等作业环节存在多种风险源,要识别出可能导致事故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性、行为性等各类风险因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识别,如检查表法、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等,检查表法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特点和安全要求,列出详细的检查项目,逐一排查风险源;FMEA则侧重于分析设备或系统可能出现的故障模式及其对整个系统的影响,有助于提前发现潜在风险。
2、准确的风险评估
- 确定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风险可能性的评估要考虑到设备故障概率、人员失误概率、环境因素触发风险的频率等,在一个经常遭受暴雨洪水侵袭的地区,企业的洪涝风险可能性就相对较高,严重程度的评估要从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
- 采用定性或定量的评估方法,定性评估如采用风险矩阵法,将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别划分为高、中、低等不同等级,然后确定风险的综合等级,定量评估则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如事故发生频率数据、损失金额数据等,通过数学模型计算风险值,如采用风险度(R)=可能性(P)×严重程度(S)的公式进行计算。
(二)风险分级
1、分级原则
- 一般根据风险的大小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如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重大风险是指可能导致群死群伤、重大财产损失、严重环境破坏等后果的风险;较大风险则可能造成多人伤亡、较大财产损失等,分级的依据是风险评估的结果,同时也要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和行业的风险特点。
2、分级标识与管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对不同等级的风险采用不同的标识方法,以便于识别和管理,在企业的风险分布图上,重大风险区域可以用红色标识,较大风险用橙色,一般风险用黄色,低风险用绿色,对于不同等级的风险,管理措施的严格程度也不同,重大风险需要企业高层重点关注,制定专项的管控方案,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管控;低风险则可以通过日常的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控制。
(三)风险管控措施
1、工程技术措施
- 从本质安全的角度出发,通过改进设备、工艺等消除或降低风险,在机械制造企业中,可以采用安全联锁装置,防止人员误操作设备;在矿山企业,采用先进的通风系统改善井下作业环境,降低粉尘和有害气体浓度,这些工程技术措施是从源头上控制风险的有效手段。
2、管理措施
-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培训制度等,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安全职责,规范员工的操作行为,通过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如对新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对特种作业人员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并定期复审。
3、个体防护措施
- 为员工配备必要的个体防护用品,如安全帽、防护眼镜、耳塞、防护手套等,根据不同的作业环境和风险因素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品,在焊接作业中,员工需要佩戴焊接面罩和防护手套,以防止弧光和烫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四)风险管控的监督与持续改进
1、监督机制
- 企业要建立内部的安全监督体系,定期对风险管控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安全管理部门要对各部门的风险管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风险识别是否全面、风险评估是否准确、管控措施是否有效执行等,也可以借助外部的力量,如聘请第三方安全服务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2、持续改进
- 根据监督检查的结果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对风险分级管控制度进行持续改进,如果企业引进了新的设备或工艺,就需要重新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如果发现某些管控措施效果不佳,就要及时调整和完善,通过不断地循环改进,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确保风险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制度之一,通过对风险的全面识别、准确评估、合理分级、有效管控以及持续监督改进,能够最大程度地预防事故的发生,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员工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