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解析数据治理手段:构建高效数据管理体系》
一、数据治理手段概述
数据治理是一个复杂而系统性的工程,涵盖了众多手段以确保数据的高质量、安全性、合规性以及可用性。
二、数据标准管理手段
1、标准制定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要从业务需求出发,制定涵盖数据格式、编码规则、数据语义等方面的标准,在金融行业,对于客户的身份信息,姓名的格式应该统一为姓在前名在后,并且对于特殊字符有明确的规定,对于产品代码,需要按照特定的编码体系进行编制,以便于识别产品的种类、地区等属性。
- 数据标准的制定需要参考行业最佳实践和国际标准,以医疗行业为例,HL7(Health Level Seven)等国际标准为医疗数据的交换和共享提供了规范的模板,医疗机构在制定自己的数据标准时可以借鉴其中关于患者基本信息、诊断结果、治疗方案等数据的格式和语义标准。
2、标准推广与执行
- 一旦数据标准制定完成,就需要在企业内部或相关组织内进行推广,通过培训、宣传资料等方式,让数据的生产者(如业务部门员工录入数据)和使用者(如数据分析人员)都了解并遵循这些标准,企业可以开展数据标准培训课程,针对不同部门的员工进行定制化培训,让他们清楚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按照标准输入和使用数据。
- 在执行过程中,建立数据标准的审核机制,在数据录入或导入系统时,进行实时的格式和内容检查,对于不符合标准的数据及时提示并拒绝录入,在企业的销售系统中,如果输入的订单日期格式不符合规定(如应该为“YYYY - MM - DD”,却输入了其他格式),系统就会弹出提示框要求重新输入。
三、数据质量管理手段
1、数据质量评估
- 定义数据质量的评估指标是关键的一步,这些指标包括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时效性等,准确性可以通过与权威数据源进行对比来衡量,如企业的财务数据与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完整性可以检查必填字段是否有缺失值,像客户注册信息中的联系方式是否完整。
- 定期开展数据质量评估工作,采用自动化工具和人工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自动化工具可以快速扫描大量数据,发现数据中的格式错误、重复数据等问题,人工检查则可以对一些复杂的业务逻辑相关的数据质量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如财务报表中的数据逻辑关系是否正确。
2、数据质量改进
- 当发现数据质量问题后,要建立问题跟踪和解决机制,对于影响较大的数据质量问题,成立专门的项目组进行整改,如果发现企业的库存数据准确性存在问题,导致库存管理混乱,就需要组织包括仓库管理人员、信息系统维护人员和财务人员在内的项目组,查找问题根源,可能是库存盘点流程不规范,或者是系统数据更新存在延迟等原因。
- 持续优化数据质量管理流程,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数据量的增加,原有的数据质量管理流程可能会出现漏洞,企业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数据质量评估指标、检查方法以及改进措施,以适应新的业务需求和数据环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四、数据安全管理手段
1、安全策略制定
- 根据数据的敏感程度和重要性,制定分层级的数据安全策略,对于企业的核心商业机密数据,如研发配方、客户隐私数据等,采用最高级别的安全防护策略,包括严格的访问控制、加密存储和传输等措施,对于一般的业务数据,可以采用相对宽松但仍然能保证安全的策略。
- 安全策略要涵盖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数据的产生、存储、使用到销毁,在数据产生阶段,要确保数据源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在存储阶段,要选择合适的存储介质和加密技术;在使用阶段,要进行严格的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在销毁阶段,要确保数据被彻底删除且无法恢复。
2、安全技术应用
- 加密技术是数据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采用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相结合的方式对数据进行保护,在企业的内部网络中,对敏感文件采用对称加密算法进行加密存储,而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对密钥进行交换,以确保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 访问控制技术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等方式,为不同的用户或用户组授予不同的权限,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普通员工只能查看自己的工资条信息,而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人员则可以查看和修改所有员工的工资信息,但财务部门的人员只能查看工资汇总数据等。
五、元数据管理手段
1、元数据采集
- 确定元数据的采集范围,包括数据的定义、来源、转换规则等信息,在企业的数据仓库建设中,要采集从各个业务系统抽取数据的规则,如从销售系统抽取订单数据时,是按照每天、每周还是每月进行抽取,以及在抽取过程中对数据进行了哪些清洗和转换操作等元数据。
- 采用自动化和手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元数据采集,自动化工具可以从数据库系统、数据仓库工具等中自动提取部分元数据,如数据库表结构、字段类型等,对于一些与业务逻辑相关的元数据,如数据的业务含义解释,则需要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采集,由业务专家进行填写和维护。
2、元数据管理与利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建立元数据仓库,对采集到的元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在元数据仓库中,可以对元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和查询,按照数据主题(如客户数据、产品数据等)对元数据进行分类,方便用户查找和使用。
- 利用元数据进行数据治理的其他工作,如数据血缘分析,通过元数据可以追踪数据的来源和流转过程,当发现数据质量问题时,可以通过数据血缘分析快速定位问题出在哪个环节,是源数据的问题还是在数据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元数据也有助于数据的整合和共享,通过了解不同数据的定义和来源,可以更好地将相关数据进行整合,为企业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持。
六、主数据管理手段
1、主数据识别
- 从企业的众多数据中识别出主数据是主数据管理的第一步,主数据通常是指在企业内具有高业务价值、跨部门共享且相对稳定的数据实体,如客户、供应商、产品等,在制造企业中,产品的基本信息(如产品编号、名称、规格等)在销售、生产、采购等多个部门都需要使用,这些数据就是主数据。
- 采用业务流程分析和数据关联分析等方法来确定主数据,通过分析业务流程,可以找出哪些数据在不同的业务环节中起到关键的连接和支撑作用;通过数据关联分析,可以发现哪些数据实体与其他数据有大量的关联关系,这些数据往往就是主数据的候选对象。
2、主数据维护与整合
- 建立主数据的维护机制,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主数据的更新和维护,在企业中,客户主数据可能由客户服务部门负责维护,当客户的基本信息发生变化(如地址变更)时,客户服务部门要及时更新主数据系统中的相关信息。
- 进行主数据的整合,尤其是在企业并购、系统集成等情况下,不同来源的主数据可能存在差异,需要通过数据清洗、转换等手段将其整合为统一的主数据,在企业并购后,需要将被并购企业的客户主数据与自身的客户主数据进行整合,去除重复数据,统一数据格式和编码规则,以确保在整个企业集团内客户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数据治理手段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体系,通过数据标准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安全管理、元数据管理和主数据管理等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数据的价值,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