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强化审计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方法全解析》
审计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方法不包括的方面
(一)忽视人员安全意识培养的片面性
在审计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中,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只要完善制度和硬件设施就足够了,而不重视对审计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如果审计人员自身缺乏安全意识,即使有再好的制度和设施,也难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审计人员可能因为疏忽而在未确保网络安全环境的情况下,随意接入不明来源的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这就极易导致数据泄露,而单纯依赖制度去约束这种行为,往往是事后的弥补,无法从根源上杜绝风险。
(二)过度依赖外部协助而非自身能力建设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有些审计团队在现场安全管理方面过度依赖外部的安全服务提供商或者被审计单位的安全保障,这是不恰当的做法,外部安全服务提供商可能无法完全深入了解审计工作的特殊安全需求,审计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机密审计数据的保护方式,外部人员可能只是按照通用标准执行,而不能针对审计的特殊情况进行优化,被审计单位的安全保障更多是基于自身运营需求,与审计现场安全管理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过度依赖外部协助会导致审计团队自身在面对安全突发情况时缺乏应对能力。
(三)缺乏对安全管理的动态调整
部分审计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着静态管理的问题,即一旦制定了安全管理计划和措施,就不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审计现场的情况是复杂多变的,新的风险可能随时出现,随着审计工作的推进,可能会发现被审计单位新的业务板块存在特殊的安全风险,如新兴的金融科技业务中的算法风险,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安全管理策略,将无法有效应对这些新风险,审计人员自身的工作状态和安全需求也会在审计过程中发生变化,如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可能导致疲劳作业带来的操作失误风险增加。
审计现场安全管理应有的工作方法
(一)建立全面的人员安全培训体系
1、安全意识教育
- 定期开展安全意识讲座,向审计人员讲述审计现场可能面临的各种安全风险,如数据泄露风险、人身安全风险等,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审计人员深刻认识到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 设立安全知识考核机制,将安全意识教育纳入到审计人员的绩效考核中,促使审计人员主动学习安全知识。
2、安全技能培训
- 针对审计现场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审计人员如何正确使用加密技术保护审计数据,如何识别和防范网络攻击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进行应急处理技能培训,包括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应急逃生技能,以及数据丢失、网络瘫痪等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流程。
(二)构建独立且完善的安全管理能力
1、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 制定涵盖审计现场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审计资料的保管制度、审计设备的使用制度、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等,明确规定每个环节的安全责任人和安全标准。
- 建立安全监督机制,定期对审计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安全技术能力建设
- 审计团队应配备专业的安全技术人员或者培养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安全技术能力,能够进行网络安全漏洞检测,对审计数据进行安全加密和解密等。
- 建立自己的安全防护体系,如设置独立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以保障审计现场的网络安全。
(三)实施动态的安全管理策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风险动态监测
- 在审计现场设置专门的风险监测岗位或者由审计人员兼任风险监测员,对审计现场的安全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包括网络安全风险、数据安全风险、人员安全风险等。
- 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安全风险监测软件,对审计现场的各种设备和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发出预警。
2、安全策略调整
- 根据风险监测的结果,及时调整安全管理策略,如果发现新的安全风险,应立即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如果监测到审计现场存在恶意软件入侵的风险,应及时更新杀毒软件,加强网络访问控制等。
- 在审计项目的不同阶段,根据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安全需求的变化,调整安全管理的重点,如在审计数据汇总阶段,应重点加强数据存储和传输的安全管理。
通过明确审计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方法不包括的内容,以及积极践行正确的工作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审计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