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资源化利用和填埋处置工程选址的规定及要求解析》
规划协调性规定
资源化利用和填埋处置工程的选址首先要符合城乡规划要求,城市和乡村都有各自的规划布局,工程选址应与区域的总体发展规划相匹配,在城市中,要避免选址在城市中心的繁华商业区或者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内,这是因为这些区域土地价值高,用于资源化利用和填埋处置工程不符合城市功能分区的定位,工程选址要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不能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受到严格的法律保护,如果将工程建于基本农田之上,不仅违反法律法规,还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在区域规划方面,要考虑到与周边地区的协调性,如果工程选址靠近其他工业区域,需要确保不会对周边工业企业的正常生产产生负面影响,例如避免因工程建设产生的灰尘、异味等对精密仪器生产企业造成干扰,也要防止周边工业企业的污染物对资源化利用和填埋处置工程内部的环境产生破坏,形成相互干扰的不良局面。
环境影响规定
1、大气环境方面
选址应考虑当地的主导风向,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多西北风,如果将资源化利用和填埋处置工程建于城市的上风方向,那么在冬季时,工程产生的异味、扬尘等污染物就会随风飘向城市,对城市的空气质量和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工程应选址在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者侧风向位置,工程周边应具备一定的大气扩散条件,避免处于山谷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地形之中,如果处于山谷,污染物容易积聚,浓度升高,难以扩散到周围大气环境中,会对周边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产生更大危害。
2、水环境规定
对于靠近水体的选址要格外谨慎,工程不能位于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区范围内,这是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的关键,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必须保持在较高标准,一旦受到污染,治理难度极大且成本高昂,如果资源化利用和填埋处置工程在建设或者运营过程中发生渗滤液泄漏等情况,就可能污染到饮用水水源,工程选址应远离江河湖泊的洪水淹没区,当发生洪水时,工程设施可能被淹没,这不仅会破坏工程设施本身,还可能导致其中的污染物随着洪水扩散,对更大范围的水环境造成污染。
3、土壤环境要求
选址要考虑土壤的性质和承载能力,某些土壤类型可能对污染物的吸附和过滤能力较差,如果将工程建于此类土壤之上,一旦发生污染物泄漏,土壤将难以对污染物进行有效的截留和净化,容易导致污染物快速下渗,污染地下水,工程建设不能对当地土壤的生态功能造成破坏,例如不能破坏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肥力,因为土壤中的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肥力则是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地质与地形规定
1、地质条件
工程选址应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如地震断裂带、滑坡和泥石流高发区域,在地震断裂带附近建设工程,一旦发生地震,工程设施极易遭受严重破坏,可能导致填埋物泄漏或者资源化利用设备损坏,进而引发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而在滑坡和泥石流高发区域,山体不稳定,暴雨等天气条件下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这对工程设施的安全性构成巨大威胁,工程选址的地质条件要能够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例如要有足够的承载能力以支撑工程建筑的重量,如果地质承载能力不足,在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地基下沉等问题,影响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地形因素
从地形角度来看,选址应选择地势相对较高且排水良好的区域,地势较低的地方容易积水,对于填埋处置工程来说,积水会增加渗滤液的产生量,提高渗滤液处理的难度和成本,积水还可能导致工程设施被浸泡,加速设施的腐蚀和损坏,而地势较高且排水良好的区域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保证工程的正常运营,地形的坡度也需要考虑,过于陡峭的地形不利于工程的建设和运营,而较为平缓的地形则更有利于工程设施的布局和操作。
交通与公共设施规定
1、交通便利性
资源化利用和填埋处置工程选址应靠近交通干线,如公路、铁路等,这是因为工程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需要运输大量的原材料、设备以及处理后的产品(如果有),便捷的交通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工程的运营效率,在垃圾填埋处置工程中,每天都有大量的垃圾需要从城市各个区域运送到填埋场,如果填埋场距离交通干线较远,垃圾运输车辆在路途上花费的时间就会增加,不仅会增加燃油消耗和运输成本,还可能因为垃圾在运输过程中的停留时间过长而产生异味等二次污染问题。
2、公共设施配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工程选址要考虑周边公共设施的配套情况,要靠近电力供应设施,以保证工程运营过程中有稳定的电力供应,无论是资源化利用设备还是填埋处置过程中的一些辅助设备,如渗滤液处理设备等,都需要电力支持,如果远离电力供应设施,自行铺设电力线路成本高昂且可能存在电力供应不稳定的风险,工程选址应靠近供水设施,满足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用水需求,如设备的清洗、场地的降尘等都需要用到水,周边最好有一定的通信网络覆盖,以便工程在运营过程中能够与外界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例如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报警或者与相关管理部门取得联系。
社会影响规定
1、公众接受度
在选址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公众的接受度,资源化利用和填埋处置工程可能会对周边居民的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如视觉影响、气味影响等,如果选址在居民强烈反对的区域,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诸多阻碍,可能会引发居民的抗议活动,导致工程建设无法顺利进行或者运营过程中不断受到居民投诉,在选址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公众参与和民意调查,了解周边居民的意见和担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居民的顾虑,如加强工程的环保措施宣传,承诺在工程运营过程中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等。
2、文化与历史保护
工程选址要避开文化和历史保护区域,我国有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区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果在这些区域建设资源化利用和填埋处置工程,不仅会破坏当地的文化和历史风貌,还可能对文物保护单位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害,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挖掘、打桩等作业可能会对地下文物造成破坏,工程运营过程中的震动、污染物排放等也可能对地上的古建筑等文物产生负面影响。
资源化利用和填埋处置工程的选址是一个综合性的决策过程,需要综合考虑规划协调性、环境影响、地质与地形、交通与公共设施以及社会影响等多方面的规定和要求,以确保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既能够满足自身的功能需求,又能够与周边环境和社会和谐共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