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输液故障排除口诀及详细方法全解析》
输液故障排除口诀
“液不滴,先查外,有无扭曲受压态。
针头凝血堵管快,更换针头莫等待。
压力过低液位矮,提高位置或加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滴管液面过高怪,倾斜滴管流液外。
液面过低莫要慌,挤压滴管补入量。
茂菲氏管有气泡,轻弹管壁气泡消。”
详细的输液故障排除方法
1、溶液不滴
- 针头滑出血管外
- 表现: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局部肿胀、疼痛。
- 处理:应另选血管重新穿刺,这是因为针头已经不在血管内,继续在原部位输液无法将药物输入血液循环,还可能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如坏死等严重后果。
- 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
- 表现:液体滴入不畅或不滴,可有局部轻微疼痛。
- 处理: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直到点滴通畅,因为有时患者肢体的轻微移动可能导致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改变位置后可使针头斜面重新回到血管内合适的位置,恢复正常输液。
- 针头阻塞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表现:药液不滴,轻轻挤压输液管有阻力,且无回血。
- 处理:更换针头重新穿刺,由于针头内可能有凝血块或者其他杂质堵塞了针头通道,无法再使液体通过,所以必须更换针头才能继续输液。
- 压力过低
- 表现:输液瓶位置过低或患者肢体抬举过高时,会出现溶液不滴或滴速缓慢。
- 处理:适当抬高输液瓶或放低患者肢体,这是利用液体重力原理,提高输液瓶高度可以增加液体的压力,促使液体顺利滴入血管;相反,放低肢体可减少静脉血液回流的阻力,也有助于输液,如果是患者自行改变体位导致的,还需要告知患者保持合适体位的重要性。
- 静脉痉挛
- 表现:滴液不畅,但有回血,可因穿刺肢体暴露在冷的环境中或输入的液体温度过低所致。
- 处理:局部热敷可解除静脉痉挛,热敷能够使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从而使痉挛的静脉恢复正常状态,让输液顺畅进行,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患者皮肤。
2、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过高
- 处理方法:
- 倾斜茂菲氏滴管,使瓶内的针头露出液面,待溶液缓缓流下直至滴管内液面露出滴管的1/3 - 1/2即可,这种方法利用了空气压力原理,当滴管内液面过高时,通过调整使空气进入滴管,平衡压力,让多余的液体流回输液瓶,操作时要小心谨慎,避免溶液流出过快或产生气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过低
- 处理方法:
- 挤压茂菲氏滴管,使滴管内液面上升到所需高度,挤压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既要保证液面上升到合适位置,又不能过于用力导致气泡产生或者损坏滴管,如果挤压一次后液面上升不够,可以多次挤压,但每次挤压后要观察滴管内的情况,确保没有气泡混入输液管。
4、输液管内有气泡
- 表现:输液管内可见气泡随着液体流动,少量气泡可能影响不大,但较多气泡进入血管可能会引起空气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 处理方法:
- 若气泡在茂菲氏滴管以下的输液管内,可将输液管从莫菲滴管以下部分轻轻卷起,然后用手指弹击输液管,使气泡向上移动进入茂菲氏滴管内,弹击时要注意从气泡下方开始,逐步向上,促使气泡逐渐上升,对于进入茂菲氏滴管内的气泡,可以再次轻弹滴管壁,使气泡浮于滴管内的液面上部,避免气泡随着液体输入患者体内。
在整个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输液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输液故障,以确保患者输液安全、有效,也要向患者及家属做好相关的健康教育,如避免自行调节输液速度、注意输液肢体的保护等,共同保障输液治疗的顺利进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