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体现资源利用率不高的成语及其背后的启示》
在汉语成语的丰富宝库中,有不少成语从侧面反映了资源利用率不高的情况。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暴殄天物”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暴”是损害、糟蹋的意思,“殄”表示灭绝,“天物”则是指自然界的万物,这个成语描述的是任意残害、糟蹋东西,毫不珍惜自然资源或者劳动成果的行为,古代一些贵族在宴饮时,将大量精美的食物随意丢弃,只取其中极小部分食用,这就是对食物资源的严重浪费,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在现代社会,如果在工业生产中,企业不注重资源的合理规划和有效利用,过度开采原材料,而又在生产过程中因为技术落后或者管理不善,导致大量原材料变成废料被丢弃,这也是一种“暴殄天物”的行为,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因为很多被丢弃的原材料可能难以降解或者会产生污染。
“大材小用”也反映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利用率不高,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把大的材料当成小的材料用,比喻使用不当,浪费人才,人才是一种特殊而宝贵的资源,当一个有着高学历、丰富经验和卓越才能的人,被安排在一个不需要太多技能或者才能就能胜任的岗位上时,他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就如同把一块珍贵的木材只用来做一个小牙签一样,这种情况在一些企业或者单位中时有发生,可能是由于人事安排不合理,或者是缺乏对人才的准确评估,这不仅对个人的发展造成阻碍,从社会整体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因为培养一个人才需要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包括教育资源、家庭投入等,如果不能让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这些投入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明珠暗投”同样蕴含着资源被浪费的意味,原本明亮的珍珠被投到黑暗的地方,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或者好东西落入不识货的人手里,比如一件极具艺术价值的文物,被一个不懂其价值的人得到,可能被随意放置在角落里,任由其被灰尘侵蚀,而不能被放在博物馆供人们欣赏研究,这就是文物资源的浪费,在知识经济时代,很多创新的理念或者科研成果,如果没有被正确的认识和应用,而是被束之高阁,那么这些智慧资源就无法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这就如同明珠被埋没,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这些成语反映的资源利用率不高的情况,无论是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还是文化资源,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现代社会,随着资源的日益稀缺和竞争的加剧,我们必须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于企业来说,要不断优化生产流程,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减少浪费;对于社会而言,要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让人才各尽其能;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也要做到物尽其用,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遗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