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控制运行机制:构建企业高效成本管理的核心要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成本控制运行机制的基础——成本核算体系
准确的成本核算犹如大厦的基石,是成本控制运行机制的首要环节,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明确成本核算的对象、方法和流程。
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成本核算对象可能包括产品、生产线或者生产批次,采用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至关重要,如传统的品种法适用于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的产品;分步法适合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且管理上要求分步计算成本的产品;分批法多用于单件、小批生产的产品,在成本核算流程方面,要从原材料采购开始,追踪其投入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以及分摊制造费用。
以一家汽车制造企业为例,在核算一款新型轿车的成本时,需要精确统计每一个零部件的采购成本(直接材料),生产线上工人组装该车的工时费用(直接人工),以及生产车间的设备折旧、水电费等制造费用,通过细致的成本核算,企业能够明确每一辆汽车的生产成本基线,从而为成本控制设定合理的目标。
二、成本控制运行机制的关键——预算编制与目标设定
预算编制是成本控制运行机制中的关键步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市场环境和历史数据制定成本预算,预算不仅要涵盖短期(年度、季度),还应包括长期(三到五年)规划。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在编制成本预算时,采用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相结合的方法较为科学,零基预算要求企业在编制预算时,不考虑以往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重新评估每个项目的成本效益,一家广告公司在制定下一年度的市场推广预算时,不依赖于过去的推广渠道和费用分配,而是重新分析每个潜在客户群体的市场价值、不同推广渠道的效果预测,从而确定最合理的预算分配,滚动预算则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补充和修订预算,使预算期始终保持一个固定的期间,这种方式能够让企业及时应对市场变化,如原材料价格波动或者销售需求的突然转变。
成本控制目标设定要遵循合理性、挑战性和可衡量性原则,目标过高难以实现,容易打击员工积极性;目标过低则无法激发企业的成本控制潜力,一家餐饮企业设定食材成本控制目标时,结合市场上食材的平均价格波动范围、自身菜品的定价策略以及过往的食材成本占比,确定一个既能保证菜品质量又能有效控制成本的目标,如将食材成本占营业额的比例控制在30% - 35%之间。
三、成本控制运行机制的核心——成本监控与分析
成本监控如同企业成本管理的“雷达”,要实时跟踪成本的发生情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企业可以建立成本监控系统,对各项成本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通过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企业可以实时掌握原材料库存水平、生产进度、销售订单情况等信息,从而及时发现成本异常波动。
成本分析是成本监控的深化,通过对成本数据的深入剖析,找出成本变动的原因,可以采用比较分析、比率分析和趋势分析等方法,比较分析可以是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或者不同时期的成本对比;比率分析如计算成本利润率、毛利率等指标来评估企业的成本效益;趋势分析则观察成本在较长时间序列上的变动趋势,一家服装制造企业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某一生产车间的人工成本相比其他车间过高,进一步通过比率分析发现该车间的生产效率较低,单位产品的人工成本占比过大,再通过趋势分析发现,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该车间的人工成本并没有按照预期的规模效应下降,经过深入调查,原来是该车间的生产流程布局不合理,导致工人工作效率低下。
四、成本控制运行机制的保障——激励机制与全员参与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激励机制是成本控制运行机制得以有效运行的保障,企业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制度,将成本控制目标与员工的绩效考核、薪酬福利、晋升机会等挂钩,对于在成本控制方面表现优秀的部门和员工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如奖金、荣誉证书、晋升机会等;对于未能达到成本控制目标的进行适当的惩罚,如扣减绩效分数、减少奖金等。
全员参与是成本控制成功的关键,成本控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或者管理层的事情,而是涉及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员工,采购部门员工在采购原材料时,要积极寻找性价比高的供应商,通过谈判争取更有利的采购价格和条款;生产部门员工要注重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浪费;销售部门员工要合理控制销售费用,提高销售的有效性,企业可以通过开展成本控制培训、宣传成本控制理念等方式,提高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使成本控制成为企业的一种企业文化。
成本控制运行机制是一个涉及成本核算、预算编制、目标设定、成本监控分析以及激励机制和全员参与的综合性系统,只有各个环节协同运作,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