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网基础数据治理方法探究》
一、引言
配网基础数据是配电网规划、运行、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基石,准确、完整、一致的配网基础数据对于提高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提升运行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配网基础数据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如数据不准确、不完整、更新不及时等,因此需要有效的治理方法来改善这一状况。
二、配网基础数据存在的问题
1、准确性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设备参数错误,变压器的容量、电压等级等参数记录有误,这可能导致在进行潮流计算、容量评估等工作时出现偏差,在实际中,可能由于设备更换后数据更新不及时,或者人工录入错误,将1000千伏安的变压器容量误记为800千伏安。
- 拓扑关系错误,配电网的线路连接关系、设备的从属关系等拓扑结构数据不准确,在配网改造过程中,新接入的线路没有正确反映在拓扑图中,或者将某个开关柜错误地连接到了另一条线路上,这会影响故障定位和抢修工作的开展。
2、完整性问题
- 部分设备信息缺失,一些老旧设备可能缺乏详细的生产日期、生产厂家等信息,对于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带来困难,在一些农村配网中,早期建设的电线杆可能没有记录其具体的材质、埋深等信息,在进行安全评估和改造规划时缺乏必要依据。
- 地理信息不全,配网设备的地理位置信息对于运维、抢修等工作非常重要,但可能存在部分设备没有精确的经纬度坐标,或者设备所处的地理区域划分不准确,如某个配电室位于两个社区的交界处,但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没有明确的归属。
3、更新不及时问题
- 随着配网的不断扩建和改造,新设备接入、旧设备退役等情况频繁发生,但相关数据往往不能及时在数据库中得到更新,新安装的智能电表数据没有及时同步到配网管理系统中,导致无法准确获取用户的用电信息,影响电费计量和负荷分析等工作。
三、配网基础数据治理方法
1、数据采集规范制定
- 明确各类配网设备数据采集的标准内容,对于变压器,要采集其型号、容量、额定电压、短路阻抗、油温等参数;对于线路,要采集线路长度、导线型号、绝缘类型、杆塔类型等,制定详细的采集表格和流程,要求采集人员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 规定数据采集的精度要求,设备的地理位置坐标要精确到米级,设备的运行参数要根据实际测量仪器的精度进行采集,如电压测量精确到0.1千伏,电流测量精确到0.1安培等。
2、数据审核与校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建立多级审核机制,在数据采集完成后,首先由采集人员进行自查,然后由基层的数据管理人员进行初审,主要审核数据的完整性和表面的合理性,检查设备参数是否在合理的取值范围内,如变压器的短路阻抗是否符合该型号的常规范围。
- 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校验,通过编写校验程序,对数据的逻辑性进行检查,在拓扑关系校验中,检查线路是否形成闭合回路,设备的连接是否符合电气规则,对于存在疑问的数据,及时反馈给采集人员进行核实。
3、数据清洗与补全
- 数据清洗,去除重复的数据记录,对于明显错误的数据进行修正或删除,如果在数据库中存在两条完全相同的线路记录,除了保留一条准确的记录外,删除另一条,对于设备参数中的异常值,如变压器油温过高(超出正常运行范围且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数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或重新采集。
- 数据补全,通过查阅设备档案、现场勘查等方式,补充缺失的设备信息,对于缺乏地理信息的设备,可以利用GPS定位设备进行重新定位,并补充到地理信息系统中,对于老旧设备缺少生产日期等信息的,可以通过查询设备铭牌、联系设备生产厂家或咨询老员工等方式获取并补全。
4、数据更新机制建立
- 建立实时更新通道,对于新设备接入和旧设备退役等情况,通过自动化的接口将相关信息实时更新到配网基础数据库中,在新智能电表安装时,通过通信接口将电表的相关参数(如编号、精度等)自动传输到配网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
- 定期数据更新任务,设定定期的任务,如每月对配网设备的运行参数进行更新,包括设备的运行状态(运行、检修、故障等)、设备的健康状况(通过在线监测数据评估)等信息。
5、数据质量管理与监控
- 建立数据质量指标体系,定义数据的准确率、完整率、更新及时率等指标,并设定相应的目标值,通过定期对这些指标进行统计和评估,来衡量配网基础数据的质量状况。
- 数据质量监控系统,开发专门的数据质量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数据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数据质量出现下降,如准确率低于设定值,及时发出预警信息,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四、配网基础数据治理的保障措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人员培训
- 对参与配网基础数据采集、管理、维护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审核要点、数据清洗和补全的方法、数据更新流程等,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减少因人为因素导致的数据问题。
2、技术支持
-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配网设备的实时数据采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的配网基础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挖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更好地管理配网设备的地理信息。
- 建立数据管理平台,整合配网基础数据的采集、审核、更新等功能,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流程化操作,提高数据治理的效率。
3、制度建设
- 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在配网基础数据治理中的职责,如运维部门负责设备运行数据的采集和更新,规划部门负责在规划过程中对数据的审核和利用等,制定数据质量考核制度,将数据质量与部门和个人的绩效挂钩,激励员工积极参与数据治理工作。
五、结论
配网基础数据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从数据采集规范、审核校验、清洗补全、更新机制、质量监控等多方面入手,同时提供人员培训、技术支持和制度建设等保障措施,通过有效的治理方法,可以提高配网基础数据的质量,为配电网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提供有力支撑,促进配电网的智能化发展和优化管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