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数据仓库的四大特点》
一、面向主题
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进行数据组织的,与传统的操作型数据库不同,操作型数据库主要是面向事务处理,关注的是日常业务操作的细节,在一个零售企业的操作型数据库中,会详细记录每一笔销售订单的下单时间、商品信息、顾客信息、销售人员信息以及订单状态等众多琐碎的事务数据。
而数据仓库的主题则是从企业的高层管理和决策分析角度出发的,以零售企业为例,可能会有“销售主题”“库存主题”“顾客主题”等,在“销售主题”下,会整合与销售相关的各种数据,如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区、不同产品类别的销售总额、销售数量、销售趋势等,这种面向主题的组织方式使得数据仓库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的决策支持服务,企业的管理者如果想要了解销售业绩的整体情况,不需要从分散在各个业务系统中的繁杂事务数据中去拼凑,而是可以直接从“销售主题”中获取经过整合和预处理的相关数据,这大大提高了决策分析的效率,因为它提供了一种从高层业务概念角度对数据进行组织和访问的方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二、集成性
数据仓库的数据来源于多个不同的数据源,这些数据源可能包括企业内部的各种业务系统,如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SCM(供应链管理系统)等,也可能包括外部数据源,如市场调研数据、行业统计数据等,由于数据源的多样性,数据在格式、编码、语义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数据仓库的集成性就体现在对这些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和加载(ETL)的过程中,在抽取数据时,需要从各个数据源中识别出与数据仓库主题相关的数据,进行转换操作,这一过程包括数据格式的统一,例如将日期格式从不同的表示方式(如“yyyy - mm - dd”和“mm/dd/yyyy”)转换为统一的格式;对编码进行转换,如将不同系统中表示产品类别的编码统一;还包括对语义的统一,例如不同业务部门对“客户”的定义可能存在细微差别,在数据仓库中需要明确一个统一的“客户”定义,将经过处理的数据加载到数据仓库中,通过这种集成过程,数据仓库能够将企业内外部分散的数据整合为一个整体,为企业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视图,避免了数据的不一致性和碎片化,使得企业能够基于统一的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决策。
三、相对稳定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数据仓库中的数据相对稳定,与操作型数据库中的数据频繁更新不同,数据仓库主要是为了支持决策分析,其数据更新频率较低,一旦数据被加载到数据仓库中,通常不会进行实时的修改。
在一个企业的销售数据仓库中,每天或每周会将新的销售数据进行批量加载,这些加载的数据反映的是已经发生的销售事实,一旦加载完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这种相对稳定性是由数据仓库的用途决定的,决策分析往往是基于历史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对比分析等,如果数据频繁变动,就难以进行准确的分析和预测,相对稳定的数据环境使得数据仓库能够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基础,企业可以利用这些稳定的数据进行长期的销售趋势分析,例如分析过去一年、三年甚至五年的销售数据,以制定未来的销售策略、预测市场需求等。
四、时变性
虽然数据仓库中的数据相对稳定,但它具有时变性,数据仓库会随着时间不断积累数据,以反映企业业务的发展历程,这种时变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数据仓库会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如日、周、月等)加载新的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仓库中的数据量会不断增加,每个月企业的财务数据、销售数据、库存数据等都会被加载到数据仓库中,从而形成一个不断增长的时间序列数据集合,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也会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而发生结构上的变化,企业推出了新的产品线,那么在数据仓库的相关主题(如销售主题、库存主题等)中就需要增加对新产品线数据的存储和分析维度,这种时变性使得数据仓库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变化,企业可以通过分析不同时间段的数据来了解自身的发展轨迹、发现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和机遇,从而做出更具前瞻性的决策,通过分析多年来的销售数据和市场份额数据的变化趋势,企业可以判断出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的演变,进而调整市场策略、研发策略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