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中的灾难恢复分级解析》
在当今数字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信息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至关重要,我国《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对灾难恢复进行了分级,这有助于各类组织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资源状况,制定合适的灾难恢复策略。
一、灾难恢复分级的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灾难恢复分级为信息系统的所有者和运营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不同的组织,其信息系统所承载的业务重要性、数据敏感度、对业务连续性的要求等各不相同,通过分级,能够使组织准确评估自身信息系统在面对灾难时所需的恢复能力,避免过度投入或投入不足,一个小型的本地企业,其业务相对简单且对数据丢失的容忍度相对较高,可能不需要像大型金融机构那样高级别的灾难恢复措施;而大型金融机构处理海量的金融交易数据,一旦发生灾难,哪怕是短时间的业务中断和数据丢失都可能引发严重的金融风险,所以需要更高级别的灾难恢复保障。
二、灾难恢复的具体分级(共6级)
1、第1级:基本支持
- 在这一级别,数据备份是最基本的要求,组织会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备份的介质可能是磁带、光盘等,备份的频率可能相对较低,例如每天一次或者每周一次,数据存储的地点可能就在本地机房的附近,缺乏异地备份的措施,当发生灾难时,恢复的时间目标(RTO)和恢复点目标(RPO)都比较长,RTO可能是数天甚至数周,这意味着业务可能会中断较长时间;RPO可能是数小时到数天的数据丢失量,这种级别适用于对业务连续性要求极低,数据重要性相对不高的小型组织或者非关键业务系统。
2、第2级:备用场地支持
- 相比第1级,第2级增加了备用场地的概念,组织会准备一个备用的场地,当灾难发生导致主场地无法使用时,可以将部分设备迁移到备用场地,数据备份的频率可能有所提高,并且会有一定的备份数据验证机制,以确保备份数据的可用性,RTO可能缩短到1 - 2天,RPO可能为12 - 24小时,一些小型的在线零售企业,虽然业务中断一天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损失,但不至于毁灭性的,可能会采用这种级别的灾难恢复措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第3级:电子传输和部分设备支持
- 在第3级,开始采用电子传输的方式进行数据备份,数据传输到备用场地的及时性得到提高,备用场地配备了部分关键设备,如服务器等,这样在灾难发生时,可以更快地启动恢复工作,RTO可以缩短到12 - 24小时,RPO为数小时,一些中型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可能采用这种级别的灾难恢复方案,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部分关键业务功能。
4、第4级:电子传输及完整设备支持
- 此级别中,数据通过电子传输实现实时或准实时备份到备用场地,备用场地拥有完整的设备,包括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RTO可以达到数小时,RPO为1 - 2小时,这对于一些对业务连续性要求较高的企业,如中型的金融服务公司或者大型的电商企业的订单处理系统等非常重要,能够快速恢复业务运营,减少数据丢失。
5、第5级:实时数据传输及完整设备支持
- 第5级要求数据实现实时传输到备用场地,并且备用场地的设备与主场地完全同步,RTO可以缩短到1小时以内,RPO接近0,这种级别适用于大型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系统、大型医疗信息系统等对数据完整性和业务连续性要求极高的系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6、第6级:数据零丢失和远程集群支持
- 这是最高级别,不仅要求数据零丢失,而且通过远程集群技术,能够在灾难发生瞬间将业务切换到备用场地,实现业务的无缝切换,RTO几乎为0,RPO为0,适用于那些业务中断会造成巨大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的关键信息系统,如国家级的金融清算系统、大型航空管制系统等。
三、组织如何根据分级选择合适的灾难恢复策略
组织在选择灾难恢复策略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首先是业务的重要性,核心业务和关键业务流程往往需要更高的灾难恢复级别,其次是成本因素,高级别的灾难恢复措施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设备、技术和人力,一个企业要实现第6级的灾难恢复,需要建立远程集群,购买高端的实时数据传输设备和软件,并且需要专业的技术团队进行维护,这将带来巨大的成本,还需要考虑合规性要求,一些行业,如金融、医疗等,监管部门可能对灾难恢复级别有明确的规定。
我国《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中的灾难恢复分级为组织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帮助组织在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和业务连续性方面做出合理的决策,不同级别的灾难恢复措施适应不同的业务需求,在数字化时代的信息安全保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