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解析资源化利用率60%的计算方法及其背后的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资源化利用率的基本概念
资源化利用是指将废弃物或资源转化为可再利用的产品或能源等形式的过程,资源化利用率则是衡量这一转化过程效率的关键指标。
(一)定义公式
资源化利用率 = (已被资源化利用的资源量÷资源总量)× 100%
当资源化利用率为60%时,意味着在所有可用于资源化利用的资源总量中,有60%的部分已经成功地转化为具有再利用价值的产品或能源等。
计算示例
(一)以废旧塑料为例
假设一个城市一年产生废旧塑料总量为1000吨(这就是资源总量),经过回收处理后,有600吨废旧塑料被制成了塑料制品、塑料颗粒等可再利用的产品(这600吨就是已被资源化利用的资源量)。
按照公式计算:资源化利用率 = (600÷1000)× 100% = 60%
(二)再看废弃金属
某金属加工企业,每月有500千克的金属废料产生(资源总量),通过熔炼、再加工等工艺,其中300千克的金属废料被重新加工成合格的金属制品(已被资源化利用的资源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则资源化利用率 = (300÷500)× 100% = 60%
影响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的因素
(一)收集体系
1、对于许多可资源化利用的资源,如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物,如果收集不全面,会导致部分资源遗漏,在一些老旧小区,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居民的可回收物可能与其他垃圾混装,使得可回收资源无法进入资源化利用流程。
2、回收网点的布局也至关重要,如果网点分布过于稀疏,偏远地区的资源难以被有效收集,从而影响整体的资源化利用率。
(二)技术水平
1、以电子废弃物为例,其内部结构复杂,含有多种金属、塑料和有害物质,如果处理技术不够先进,可能无法充分提取其中的有价金属,导致部分资源浪费,难以达到较高的资源化利用率。
2、一些生物质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如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生物燃料,如果转化技术不成熟,会使大量的秸秆无法有效转化,从而拉低资源化利用率。
(三)市场需求
1、即使有足够的资源被收集并且有技术可以进行资源化利用,如果市场对再利用产品的需求不足,也会阻碍资源化利用的进程,再生塑料制品可能面临市场偏见,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原生塑料制品,这就会使得废旧塑料的资源化利用规模受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对于某些新型的资源化利用产品,如利用废旧轮胎制造的橡胶粉改性沥青,如果道路建设部门对这种新型材料的接受度低,市场需求小,也会影响废旧轮胎的资源化利用率。
资源化利用率60%的意义
(一)环境意义
1、达到60%的资源化利用率意味着大量的废弃物没有被直接填埋或焚烧,废旧纸张的资源化利用可以减少树木的砍伐,降低造纸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可以减少矿石开采过程中的土地破坏和能源消耗等。
2、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压力,对于城市垃圾来说,较高的资源化利用率可以减轻垃圾填埋场的负担,减少渗滤液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降低垃圾焚烧产生的有害气体排放。
(二)经济意义
1、从资源节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对资源的有效节约,企业通过资源化利用可以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使用再生金属的企业可以减少对原生金属的依赖,降低生产成本。
2、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化利用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回收物流、再生产品加工等,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化利用率60%是一个综合反映资源管理、技术水平、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重要指标,提高这一指标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从完善收集体系、提升技术水平到扩大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入手,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多重目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