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涉密计算机安全保密审计报告》
审计目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涉密计算机在存储、处理和传输涉密信息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次审计旨在全面评估涉密计算机的安全保密状况,确保涉密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防范涉密信息泄露风险,保障国家秘密安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审计范围
涵盖单位内部所有被定义为涉密计算机的设备,包括台式机、笔记本电脑等,涉及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网络连接、存储介质以及相关的人员操作等方面。
(一)计算机硬件安全审计
1、设备标识与登记
- 检查每台涉密计算机是否有唯一且清晰的标识,标识内容应包含设备编号、密级标识等信息,审计发现部分计算机标识存在磨损不清的情况,这可能导致设备管理混乱,无法准确识别涉密计算机的相关属性。
- 核实设备登记台账,查看是否详细记录了计算机的品牌、型号、购置时间、使用部门和责任人等信息,经审计,台账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的问题,例如某台计算机在更换使用部门后,台账未及时修改相应信息。
2、硬件防护措施
- 查看涉密计算机是否安装了必要的物理防护设备,如防电磁辐射装置,部分计算机所在位置未配备有效的防电磁辐射措施,这可能使涉密信息通过电磁辐射被窃取。
- 检查计算机的机箱是否密封完好,有无未经授权的硬件接口外接情况,发现个别计算机存在私自外接不明设备的现象,这增加了数据泄露的风险。
(二)操作系统安全审计
1、用户管理
- 审查操作系统用户账号的设置情况,包括是否按照最小权限原则为用户分配账号,审计中发现存在部分用户账号权限过高的问题,一些普通用户拥有管理员权限,这不符合安全保密要求,一旦账号被恶意利用,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 检查用户账号密码策略,如密码长度、复杂度和更新周期,部分账号密码强度不足,且长时间未更新,容易被破解。
2、安全配置
- 核实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参数,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的设置,部分涉密计算机的防火墙规则设置不合理,存在外部网络攻击的潜在风险。
- 检查操作系统的安全更新情况,发现有少数计算机未及时安装系统安全补丁,这使计算机容易受到已知漏洞的攻击。
(三)应用程序安全审计
1、软件合法性与安全性
- 确认涉密计算机上安装的应用程序是否经过合法授权,审计发现存在个别未经授权软件安装的情况,这些软件可能携带恶意程序,危及涉密信息安全。
- 对重要应用程序进行安全性评估,查看是否存在已知的安全漏洞,部分应用程序版本过旧,存在安全风险,需要及时更新。
2、数据加密情况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检查应用程序处理的涉密数据是否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部分应用程序在数据存储和传输过程中未进行加密,一旦数据被截获,涉密信息将完全暴露。
(四)网络连接安全审计
1、网络接入控制
- 审查涉密计算机的网络接入方式,是否严格按照规定接入内部涉密网络,严禁接入互联网,发现有个别涉密计算机存在违规连接互联网的记录,这是非常严重的安全违规行为。
- 检查网络访问控制策略,如是否对不同密级的计算机进行网络隔离,部分区域的网络隔离措施不完善,存在不同密级信息相互访问的风险。
2、网络通信安全
- 查看网络通信过程中的加密情况,如是否采用加密协议进行数据传输,部分涉密网络通信未采用有效的加密协议,数据传输的保密性无法得到保障。
(五)存储介质安全审计
1、存储介质标识与管理
- 检查涉密存储介质(如移动硬盘、U盘等)是否有明确的标识,标识内容应包含密级、编号等信息,部分存储介质标识缺失或不规范。
- 核实存储介质的登记管理制度,查看是否详细记录了存储介质的使用情况、借用归还记录等,发现存储介质的借用归还管理较为混乱,存在记录不全的问题。
2、数据存储与擦除
- 检查存储介质中的涉密数据是否按照规定进行存储,如是否进行分类存储,部分存储介质数据存储混乱,不利于涉密信息的管理。
- 对于存储介质的数据擦除操作,查看是否采用符合安全标准的擦除方法,部分存储介质在报废或重新使用时,未进行彻底的数据擦除,存在数据残留风险。
(六)人员操作安全审计
1、安全培训与意识
- 审查单位是否对涉密计算机操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保密培训,发现培训频率较低,部分操作人员安全保密意识淡薄,对涉密计算机的操作规范不熟悉。
2、操作行为合规性
- 通过查看操作日志等方式,检查操作人员的日常操作是否符合安全保密规定,发现存在操作人员在涉密计算机上进行违规操作的现象,如随意使用外部存储介质等。
通过本次涉密计算机安全保密审计,发现单位在涉密计算机安全保密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硬件防护、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网络连接、存储介质以及人员操作等各个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涉密信息面临较大的泄露风险,这些问题需要引起单位高度重视,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改,以确保涉密计算机的安全保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审计建议
1、加强设备管理
- 对涉密计算机标识不清和台账信息更新不及时的问题,应重新制作清晰的标识,并安排专人负责台账管理,及时更新设备信息。
- 完善硬件防护措施,为涉密计算机配备合格的防电磁辐射装置,并定期检查机箱密封情况和硬件接口外接情况。
2、优化操作系统安全
- 按照最小权限原则重新调整用户账号权限,加强用户账号密码管理,制定严格的密码策略并监督执行。
- 合理设置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参数,如防火墙规则等,并确保及时安装系统安全补丁。
3、确保应用程序安全
- 加强软件安装管理,禁止未经授权软件的安装,定期对应用程序进行安全性评估,及时更新存在安全风险的应用程序。
- 对应用程序处理的涉密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采用安全可靠的加密算法。
4、强化网络连接安全
- 严格控制涉密计算机的网络接入,杜绝违规连接互联网的情况发生,完善网络访问控制策略,加强不同密级计算机的网络隔离。
- 在涉密网络通信中采用加密协议,保障数据传输的保密性。
5、规范存储介质管理
- 对涉密存储介质进行统一标识,完善存储介质登记管理制度,详细记录存储介质的使用情况和借用归还记录。
- 规范存储介质中的数据存储,按照分类存储原则进行管理,在存储介质报废或重新使用时,采用符合安全标准的擦除方法。
6、提高人员安全意识
- 增加安全保密培训的频率,制定全面的培训计划,涵盖涉密计算机操作规范、安全保密意识等方面的内容。
- 建立监督机制,对操作人员的日常操作进行监督,对违规操作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