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三年级数学中的混合算式:概念、运算顺序与应用》
在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混合算式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混合算式,就是包含了多种不同运算符号(加、减、乘、除)的算式。
混合算式的组成
1、基础运算符号的组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像“3 + 4×2”这样的算式就是混合算式,在这个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乘法,加法和乘法是两种不同的基础运算,当它们出现在同一个算式中时,就构成了混合算式。
- 再看“12÷3 - 1”,这里包含了除法和减法,这种将不同运算组合在一起的算式,能够更复杂地描述数学关系。
2、数字与运算符号的排列
- 混合算式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数字是运算的对象,运算符号则规定了对数字进行操作的方式,5×(6 + 3)”,小括号也是混合算式的一部分,它改变了运算的顺序,小括号内的加法要先进行计算,然后再进行括号外的乘法运算。
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1、先乘除后加减
- 这是混合运算中最基本的运算顺序规则,例如对于算式“4+2×3”,要先计算乘法部分,即2×3 = 6,然后再计算加法,4+6 = 10,如果不按照这个顺序计算,得到的结果就会是错误的,比如先计算加法4 + 2=6,再乘以3得到18,这与正确结果10相差甚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当算式中只有乘除法或者只有加减法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12÷3×2”,先计算12÷3 = 4,再计算4×2 = 8;对于“5 - 3+2”,先计算5 - 3 = 2,再计算2+2 = 4。
2、括号的优先性
- 括号在混合算式中具有最高的优先级,当算式中有括号时,要先计算括号内的算式。(4+3)×2”,先计算括号内的4+3 = 7,然后再计算7×2 = 14,如果有多层括号,先计算最内层的括号,再依次向外计算,[(2+3)×4 - 5]÷3”,先计算最内层括号里的2+3 = 5,然后计算5×4 = 20,接着20 - 5 = 15,最后15÷3 = 5。
混合算式的应用
1、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 在购物场景中,混合算式经常被用到,一个笔记本3元,一支铅笔1元,小明买了2个笔记本和3支铅笔,一共花费多少钱?可以列出混合算式3×2+1×3 = 6 + 3=9元,这里通过乘法计算出笔记本和铅笔各自的总价,再用加法算出总花费。
- 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如果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根据长方形周长公式C=(a + b)×2(其中a为长,b为宽),这里的公式就是一个混合算式,先计算括号内长和宽的和5+3 = 8厘米,再乘以2得到周长16厘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 学习混合算式有助于培养三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需要根据运算顺序规则,有条不紊地对算式进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分析算式的结构,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这是一种逻辑推理的训练。
- 混合算式还能提高学生的数感,通过不断地进行混合运算练习,学生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数字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运算对结果的影响,在“10 - 2×3”这个算式中,学生能体会到乘法运算对减法运算结果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运算的本质。
混合算式在三年级数学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对之前所学单一运算的综合运用,也为后续更复杂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