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大数据杀熟:构建公平消费环境的必然之举》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大数据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滋生出一些不良现象,大数据杀熟”备受关注。
一、大数据杀熟的典型案例及现象
所谓大数据杀熟,是指经营者运用大数据收集消费者的各项信息,如消费习惯、消费能力等,然后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往往是对老顾客或者价格敏感度较低的顾客收取更高的费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某在线旅游平台被爆出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一位经常使用该平台预订酒店的用户发现,自己预订的同一家酒店、同一房型,在新用户注册登录查看时价格要低很多,这位老用户一直以来信任该平台,多次消费,却没想到自己因为平台掌握了自己频繁预订酒店且对价格波动不太敏感等信息,而被暗中抬高了价格。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在打车软件、电商平台等领域也有出现,从现象上看,大数据杀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消费者往往在不经意间就成为了被宰的对象,因为他们很难察觉自己看到的价格是经过大数据分析后的“特殊定价”,这种行为违背了基本的商业伦理,利用了消费者的信任。
二、大数据杀熟的危害
1、损害消费者权益
- 经济利益受损是最直接的影响,消费者本应基于公平的市场价格进行消费决策,而大数据杀熟使得他们无端多支付费用,这是对消费者财产权的侵害。
- 知情权也被侵犯,消费者有权知道自己面临的是公平公正的价格体系,然而杀熟行为是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他们被蒙在鼓里,无法做出真正理性的消费选择。
2、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 对于诚信经营的商家而言,大数据杀熟是一种不正当竞争手段,那些采用杀熟策略的企业可能会获得不正当的利润优势,扰乱市场价格体系,使得整个市场的竞争不再基于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等良性因素,而是陷入一种价格操纵的混乱局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从长远来看,这会抑制创新,当企业发现可以通过大数据杀熟这种手段获取高额利润时,就可能会减少在产品创新、服务提升等方面的投入,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有效治理大数据杀熟行为的策略
1、完善法律法规
- 目前,我国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在应对大数据杀熟问题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需要专门针对大数据杀熟制定明确的法律条文,清晰界定这种行为的违法性,明确处罚标准,对于实施大数据杀熟的企业,应根据其获利金额处以数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吊销营业执照等。
- 要加强对消费者数据保护的立法,明确企业在收集、使用消费者数据时的权利和义务,防止企业滥用数据进行杀熟操作。
2、加强监管力度
- 监管部门要建立专门的大数据监管机构或者在现有监管体系中增设大数据监管职能部门,这些部门要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能够对企业的大数据算法进行审查,判断其是否存在杀熟行为。
- 强化日常监管,采用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于重点行业,如电商、在线旅游、出行服务等,加大检查频率,一旦发现大数据杀熟行为,要及时进行处理,并向社会公布,起到警示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提高企业自律意识
- 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认识到大数据杀熟是一种短视行为,通过开展商业伦理培训,让企业员工特别是管理层认识到这种行为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危害。
- 建立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对大数据的使用进行严格审查,在制定价格策略时,要有明确的依据和透明的流程,避免因大数据分析而产生不合理的价格差异。
4、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
- 加大对大数据杀熟等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让消费者了解大数据杀熟的表现形式、危害以及自己的维权途径,通过社区宣传、媒体报道、网络科普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
- 简化消费者维权程序,建立便捷的投诉渠道,当消费者怀疑自己遭遇大数据杀熟时,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投诉,并且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处理。
大数据杀熟行为是数字化时代商业领域的一颗毒瘤,必须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加以治理,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放心消费,让企业在健康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