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析SRAM存储器工作原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SRAM存储器简介
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是一种随机存取存储器类型,其数据在通电情况下能够保持稳定,不需要像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那样进行周期性刷新,SRAM以其高速读写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高速缓存(Cache)等对速度要求极高的存储场景中。
二、SRAM存储器的基本结构与电路图分析
(一)基本存储单元
1、SRAM的基本存储单元通常由6个晶体管(6T)构成,从电路图来看,这六个晶体管组成了一个类似于锁存器(Latch)的结构,其中四个晶体管(M1 - M4)交叉耦合形成两个反相器,这两个反相器相互反馈,能够稳定地存储一位数据(0或1),另外两个晶体管(M5和M6)作为访问控制晶体管,用于连接存储单元和字线(Word Line)以及位线(Bit Line)。
2、当字线被激活(拉高电平)时,M5和M6导通,此时存储单元就可以与外部的位线进行数据交互,如果字线处于低电平,M5和M6截止,存储单元与外部隔离,内部的数据得以保存。
(二)整体存储阵列
1、在一个完整的SRAM存储器中,有大量这样的基本存储单元按照矩阵形式排列,一个简单的SRAM存储阵列可能有m行和n列的存储单元,每一行的存储单元共用一条字线,字线由行译码器控制,当行译码器选中某一行时,该行的所有存储单元的字线被激活。
2、每一列的存储单元连接到位线对上,位线对由两根位线组成,一根用于传输数据(写操作时输入数据,读操作时输出数据),另一根用于传输数据的反相,这种位线对的设计有助于提高读写操作的可靠性,列译码器则用于选择特定的列,从而确定要访问的具体存储单元。
三、SRAM的写操作原理
(一)数据输入
1、在写操作时,外部电路要将待写入的数据及其反相数据分别施加到位线和位线反相线上,如果要写入数据“1”,则位线上施加高电平,位线反相线上施加低电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行译码器根据地址信号选中对应的行,将该行字线拉高,使得该行所有存储单元的访问控制晶体管M5和M6导通。
(二)数据写入存储单元
1、由于M5和M6的导通,位线和位线反相线上的电平信号被传递到存储单元内部,对于要写入“1”的情况,高电平通过M5进入存储单元,将连接到M1和M3交叉耦合点的节点拉高,低电平通过M6将连接到M2和M4交叉耦合点的节点拉低。
2、这样,就成功地将数据“1”写入到存储单元中,这个过程中,原来存储单元中的数据会被新的数据所覆盖。
四、SRAM的读操作原理
(一)预充电阶段
1、在进行读操作之前,位线和位线反相线会被预充电到一个中间电平(通常为电源电压的一半),这是通过预充电电路来实现的,预充电电路与位线和位线反相线相连,在读取操作开始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将它们充电到合适的电平。
(二)数据读取
1、行译码器根据地址信号选中要读取的行,使该行字线拉高,存储单元的M5和M6导通。
2、由于存储单元内部存储的数据为“1”或者“0”,这会导致位线和位线反相线上的电平发生变化,如果存储单元存储的是“1”,那么位线会被拉向高电平,位线反相线会被拉向低电平;如果存储的是“0”,则相反。
3、这种电平变化会被连接在位线和位线反相线上的灵敏放大器(Sense Amplifier)检测到,灵敏放大器能够放大这种微小的电平差异,将其转换为有效的数字信号(0或1),然后将读取到的数据输出到外部电路。
五、SRAM的优缺点与应用场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优点
1、速度快:由于其不需要像DRAM那样进行刷新操作,并且基本存储单元结构简单直接,SRAM的读写速度非常快,能够满足高速缓存等对速度要求极高的应用需求。
2、数据稳定性高:只要通电,数据就能稳定地存储在存储单元中,不会因为刷新不及时而丢失数据。
(二)缺点
1、集成度低:由于每个基本存储单元需要6个晶体管,相比于DRAM(只需要一个电容和一个晶体管),SRAM的集成度较低,在相同的芯片面积下,能够存储的数据量较少。
2、成本高:由于其低集成度和相对复杂的电路结构,SRAM的制造成本较高。
(三)应用场景
1、高速缓存:在计算机的CPU中,SRAM被广泛用作高速缓存,一级缓存(L1 Cache)和二级缓存(L2 Cache)通常采用SRAM,以提高CPU访问数据的速度。
2、高性能处理器中的寄存器文件:寄存器文件需要快速地读写数据,SRAM的高速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选择。
3、一些对速度要求极高、对成本和存储容量要求相对较低的特殊应用场景,如某些高速网络设备中的缓存等。
SRAM存储器凭借其独特的工作原理在高速存储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在特定的应用场景中具有巨大的优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