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合规性审查管理办法最新解读与实施要点》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和严格的监管要求下,合规性审查管理办法的更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最新的合规性审查管理办法旨在确保组织在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内部规定的框架内开展各项活动,有效防范风险,维护组织的声誉和可持续发展。
合规性审查管理办法的适用范围
1、组织架构全覆盖
- 最新的管理办法适用于组织内的各个部门,无论是业务部门、职能部门还是后勤保障部门等,这意味着从高层决策到基层操作,每个环节都要纳入合规性审查的范畴,业务部门在开展新业务时,必须经过合规性审查,以确保业务模式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而职能部门如人力资源部门在制定员工薪酬政策、招聘流程时,也要遵循合规性审查的要求,防止出现歧视性条款或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对于集团化的企业,该办法同样适用于旗下的各个子公司、分公司等,子公司虽然具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性,但在涉及重大决策、财务运作等方面必须遵循集团统一的合规性审查标准,以保证整个集团的合规性形象和风险防控的有效性。
2、业务活动全涵盖
- 涵盖组织的常规业务,如销售、采购、生产等,在销售方面,合规性审查涉及产品宣传是否真实、销售渠道是否合法等,严禁在产品宣传中使用虚假数据或者夸大功效的表述,否则将面临虚假广告的法律风险,采购业务中,要审查供应商的资质、采购合同的条款等,确保采购活动的公平、公正、合法。
- 新兴业务也不例外,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许多组织开展了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等新业务,对于电子商务业务,要审查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网络交易安全的合规性等;在大数据应用方面,要确保数据的采集、存储、使用符合隐私保护法规,避免数据泄露和滥用。
合规性审查的流程
1、审查发起
- 任何涉及组织重大利益或者具有较高风险的活动都应该主动发起合规性审查,可以由业务部门自身发起,例如当业务部门计划推出一款新产品时,意识到可能存在一些合规风险,如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等,便向合规管理部门提出审查请求,也可以由合规管理部门根据内部风险监测机制,发现某些业务活动可能存在合规隐患而发起审查。
- 发起时需要提交详细的资料,包括业务活动的背景、目的、具体操作流程、涉及的相关方等信息,如果是一项海外投资项目的合规性审查发起,需要提供目标国家的投资环境、当地法律法规要求、合作方的基本情况等资料。
2、审查实施
- 合规管理部门接到审查请求后,要组建审查团队,这个团队成员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法律专业知识、行业经验、风险管理能力等,对于复杂的业务审查,可能还需要邀请外部专家参与,如涉及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业务时,邀请金融领域的专家协助审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审查团队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内部规定等对提交的资料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查,在审查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方法,如文件审查、实地调研、人员访谈等,在审查一个建设项目的合规性时,除了审查项目的审批文件、合同文本外,还要到项目现场查看实际建设情况是否与申报内容相符,与项目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了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3、审查结果反馈与决策
- 审查完成后,审查团队要及时向业务部门和相关决策层反馈审查结果,如果审查结果为合规,要明确说明符合哪些规定,并提供相应的依据,如果审查结果为不合规,要详细指出存在的问题、违反的规定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
- 对于不合规的业务活动,决策层要根据审查结果做出决策,可以是要求业务部门修改方案以达到合规要求,或者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采取特殊的风险应对措施,如购买相关保险等,如果风险过高且无法有效控制,应停止相关业务活动。
1、法律法规遵守情况
- 这是合规性审查的核心内容,要审查组织的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基本法律,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在商业活动中的体现,在合同签订过程中,是否遵循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条款是否明确、合法、有效,在知识产权方面,要审查组织是否存在侵犯他人专利、商标、著作权的行为,同时也要确保自身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
- 对于特定行业的法律法规遵守情况更是审查的重点,金融机构要严格遵守金融监管法规,确保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等方面符合要求;医药企业要遵循药品生产、销售的相关法规,如药品质量标准、药品广告管理规定等。
2、内部政策与程序执行情况
- 组织内部制定的各项政策和程序是确保内部管理有序的重要依据,合规性审查要检查业务部门是否按照内部的财务政策进行预算编制、成本控制;人力资源政策方面,是否按照规定的招聘流程选拔人才、员工晋升是否遵循相关标准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内部的风险管理程序执行情况也是审查重点,是否按照规定的风险评估方法对业务活动进行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措施是否有效执行等,如果内部规定了对重大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合规性审查时就要检查项目是否进行了这样的评估。
合规性审查管理办法的监督与持续改进
1、监督机制
- 建立内部监督机制,由独立于合规管理部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对合规性审查工作进行监督,内部审计部门要定期检查合规性审查的流程是否规范、审查结果是否准确、决策是否得到有效执行等,检查合规管理部门在审查一个大型采购项目时是否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操作,是否存在遗漏重要审查内容的情况。
- 外部监督也不可忽视,组织要接受监管机构的监督检查,如上市公司要接受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金融机构要接受银保监会、人民银行等的监管,还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如通过信息公开等方式接受媒体和公众的监督,对于公众提出的合规性疑问要及时回应。
2、持续改进
- 根据监督结果和业务发展的变化,不断对合规性审查管理办法进行持续改进,如果在监督过程中发现合规性审查流程存在漏洞,如审查时间过长影响业务效率等问题,要及时调整审查流程,优化审查环节。
- 随着法律法规的更新和行业发展趋势的变化,及时更新合规性审查的依据和重点内容,随着数据保护法规的不断完善,组织要及时调整在数据业务方面的合规性审查重点,以适应新的法规要求。
最新的合规性审查管理办法为组织的合规运营提供了全面的框架和指导,组织要深刻理解并严格执行该办法,通过有效的合规性审查,防范各类风险,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不断优化审查流程和提高审查质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