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安全法〉:筑牢数据安全的坚固防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核心资产之一。《数据安全法》的出台具有深远意义,它从多个方面构建起数据安全的全面保障体系。
一、总则部分:明确立法目的与基本原则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数据安全法》的立法目的是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开发利用,保护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这一目的体现了在数据时代平衡安全与发展的理念。
其基本原则包括: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治理体系;鼓励数据依法合理有效利用,保障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以数据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促进数据安全,以数据安全保障数据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等,这些原则为数据活动的各个环节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数据安全与发展的关系
数据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安全的数据环境,数据的开发利用将面临巨大风险,企业的商业机密数据如果遭到泄露,可能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甚至破产;国家关键领域的数据安全受到威胁,则会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合理的数据开发利用可以促进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等,如大数据在医疗、金融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了这些行业的发展变革,通过发展相关技术和产业,可以提高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如研发更先进的数据加密技术、数据访问控制技术等。
三、数据安全制度体系
1、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
- 这一制度要求根据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程度,以及一旦遭到篡改、破坏、泄露或者非法获取、非法利用,对国家安全、公共利益或者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的危害程度,对数据实行分类分级保护。
- 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核心数据,将采取最高级别的安全保护措施,包括严格的访问控制、物理隔离等;对于企业的普通业务数据,则根据其价值和风险进行相应级别的保护。
2、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制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有助于组织提前识别数据安全风险点,企业可以通过对自身数据系统的架构、数据流程等进行评估,发现潜在的安全漏洞,如系统存在的弱密码问题、网络端口未合理防护等。
- 监测预警机制可以实时监控数据安全状态,政府部门可以建立数据安全监测平台,对重要领域的数据流量、数据访问行为等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异常行为,如大规模数据外发、异常的数据库访问等,及时发出预警。
- 应急处置制度则在数据安全事件发生时发挥关键作用,当企业遭受数据泄露事件时,能够按照预先制定的应急处置方案,迅速采取措施,如切断数据泄露源头、通知相关方(如用户、监管部门等),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四、数据安全保护义务
1、一般主体的数据安全保护义务
- 开展数据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建立健全全流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开展数据安全教育培训,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数据安全,企业要对员工进行数据安全培训,防止员工因疏忽或恶意行为导致的数据安全问题。
- 在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环节都要遵循合法性、正当性、必要性原则,在数据收集环节,必须明确告知数据主体收集数据的目的、范围、方式等,并且取得数据主体的同意(在法定情形下)。
2、特殊主体的数据安全保护义务
- 对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其在数据安全方面承担更严格的义务,他们需要将在境内收集和产生的数据存储在境内,如果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当按照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办法进行安全评估,这是为了防止关键数据外流,保障国家关键领域的安全。
五、政务数据安全与开放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政务数据关乎公共利益和国家治理能力。《数据安全法》强调要保障政务数据安全,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开放利用的制度规范。
1、政务数据安全
- 政务部门要加强对政务数据的管理,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防止政务数据泄露、篡改等,政府部门内部要建立严格的数据访问权限制度,不同级别的工作人员只能访问与其工作相关的数据。
2、政务数据开放
- 有序开放政务数据可以促进社会创新和经济发展,开放气象、地理等政务数据,可以为相关企业开发新的应用(如气象服务类APP、基于地理信息的导航类APP等)提供数据支持,但政务数据开放也要遵循安全、有序的原则,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数据要进行妥善处理。
六、法律责任
《数据安全法》明确了各类主体违反数据安全相关规定的法律责任,对于违法收集、使用、交易数据等行为,将根据情节轻重,处以警告、罚款、责令停业整顿、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等处罚;对于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一严格的法律责任体系,提高了违法成本,对保障数据安全起到了强有力的威慑作用。
《数据安全法》从多个维度构建了数据安全的保障框架,为我国在数字时代的数据安全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推动我国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同时,积极探索数据开发利用的新路径,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