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方案:构建长效机制,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存在着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导致设施老化、损坏、利用率不高等现象,为了提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管护水平,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特制定本管护方案。
管护目标
1、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责任和资金来源。
2、提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好率和利用率,延长设施使用寿命,降低更新成本。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增强农民群众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管护的良好氛围。
管护范围
本方案所涉及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农村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灌溉渠道、泵站、水库等)、农村饮水工程、电力设施、通信设施、农村环境卫生设施(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公共厕所等)、农村文化体育设施(文化活动室、体育健身器材等)等。
管护主体与责任
1、政府主导责任
- 县级政府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负总责,要制定相关政策,统筹安排管护资金,组织开展监督检查。
- 乡镇政府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内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管护工作,明确各部门在管护工作中的职责,协调解决管护中的矛盾和问题。
2、部门协同责任
- 交通部门负责农村道路、桥梁的管护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水利部门负责水利设施的管护技术支持和监管;电力、通信企业负责各自电力、通信设施的建设与管护;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农村环境卫生设施的卫生监督和技术指导;文化和旅游部门负责农村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和使用指导等。
3、村级组织管护责任
- 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直接责任主体,要组织村民参与设施的日常维护,制定村规民约,引导村民爱护公共基础设施,对破坏行为进行制止和教育。
4、社会参与责任
-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投资、捐助、认养等方式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管护,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表彰和奖励。
管护资金来源与管理
1、资金来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财政投入:县级以上政府要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根据设施的类型、规模和管护需求,安排相应的管护专项资金。
村集体收入:村民委员会可以利用村集体的经营性收入,如土地流转收入、集体企业收益等,用于本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管护。
使用者付费: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如农村饮水工程、文化体育设施等,可以适当向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费用,用于设施的运行和维护。
社会捐赠:积极争取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捐赠资金,拓宽管护资金渠道。
2、资金管理
- 建立专门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资金账户,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 制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审批程序和监督机制,确保资金使用规范、透明、高效。
管护措施
1、建立管护制度
- 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制定详细的管护制度,包括设施的日常巡查、定期维护、故障维修、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 农村道路管护制度要明确道路巡查的频率、病害处理的时限、交通安全设施的维护要求等;农村饮水工程管护制度要涵盖水质监测、设备保养、管网维护等内容。
2、加强人员培训
- 组织开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管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培训内容包括设施的基本原理、维护技术、安全知识等,培训方式可以采用集中授课、现场示范、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
3、强化监督考核
-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监督考核机制,县级政府要定期对乡镇政府的管护工作进行考核,乡镇政府要对村级组织的管护工作进行检查考核。
- 考核内容包括管护制度的执行情况、设施的完好程度、资金使用效益等,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资金挂钩,对管护工作成效显著的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问责。
4、推进信息化管理
-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信息平台,对设施的基本信息、管护情况、资金使用等进行动态管理。
- 通过信息平台,可以实现设施管护的远程监控、故障预警、维修调度等功能,提高管护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
宣传教育
1、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知识讲座、设置宣传栏等,宣传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重要性。
2、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将爱护公共基础设施纳入村规民约的内容,通过评选文明家庭、最美村民等活动,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参与设施管护。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系到农村的长远发展和农民的幸福生活,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不断提高管护水平,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各级政府、各部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要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管护工作,让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