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监控告警门限:含义、设置与限制解除》
一、监控告警门限的含义
监控告警门限是在监控系统中预先设定的一个临界值,它的存在旨在对被监控的对象(如服务器的资源使用情况,包括CPU使用率、内存占用率;网络的带宽流量、延迟;数据库的查询响应时间等)的相关指标进行判断,当被监控指标的值达到或超过这个门限值时,监控系统就会触发告警机制,向相关人员发送告警信息。
在服务器CPU使用率的监控中,如果设置的告警门限为80%,当CPU使用率达到或超过80%时,监控系统就会判定服务器可能处于高负载状态,从而发出告警,这有助于运维人员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如可能存在的恶意程序占用过多资源、业务流量突然增加导致的资源紧张等情况。
二、监控告警门限的设置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基于历史数据的分析
- 对于一个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的系统,其历史数据是设置告警门限的重要依据,通过分析过去一个月服务器在正常业务运行情况下的CPU使用率数据,发现其平均值在30% - 50%之间波动,峰值偶尔会达到60%,考虑到一定的余量,可能将CPU使用率的告警门限设置为70%,这样既能够避免因为正常业务波动而频繁告警,又能在CPU使用率真正过高时及时发出通知。
- 对于网络流量监控,查看历史流量数据,区分出业务高峰期和低谷期的流量范围,如果在业务高峰期,网络带宽的使用率通常在60% - 70%,那么可以将告警门限设置在80%左右,以确保在流量即将接近饱和状态之前发出告警,防止网络拥塞影响业务正常运行。
2、依据业务需求和服务水平协议(SLA)
- 不同的业务对资源的敏感度不同,对于一个实时金融交易系统,对数据库的查询响应时间要求极高,根据业务需求和与客户签订的SLA,可能要求数据库查询响应时间在100毫秒以内,那么在监控数据库时,就会将查询响应时间的告警门限设置为接近100毫秒,如90毫秒,一旦响应时间接近这个门限,就及时告警以便采取优化措施,如调整数据库索引、优化查询语句等,以确保满足业务的实时性要求。
- 对于一些对可用性要求极高的在线服务,如电商平台在促销活动期间,服务器的可用性必须保持在99.99%以上,那么在监控服务器的各项指标时,要根据这个要求设置告警门限,确保任何可能影响服务器可用性的因素(如CPU、内存、磁盘I/O等)在即将突破临界值时就被发现并处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考虑系统的扩展性和未来发展
- 在设置告警门限时,不能仅仅着眼于当前系统的运行状况,一家初创企业的业务正在快速增长,其服务器资源目前看起来比较充裕,但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未来几个月内服务器负载可能会大幅上升,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告警门限时就要考虑到这种扩展性,如果目前服务器的CPU使用率平均在30%,不能简单地将告警门限设置为50%,而可能设置为40%,以便有足够的时间来规划和实施资源的扩展,如增加服务器数量或升级服务器配置。
三、监控告警门限限制的解除
1、临时解除
- 有时候在进行系统维护、升级或者特定的业务测试期间,需要临时解除告警门限限制,在对服务器进行软件升级时,可能会导致CPU使用率短暂升高或者网络流量出现异常波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监控系统提供的操作界面,找到对应的告警规则,将其暂时禁用或者调整告警门限为一个非常高的值(如将CPU使用率告警门限调整为99%),这样就可以避免在维护期间收到不必要的告警,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临时操作必须有严格的记录和时间限制,维护完成后要及时恢复原有的告警门限设置。
- 对于一些特殊的业务场景,如数据迁移过程中,可能会影响数据库的查询响应时间,可以临时解除数据库查询响应时间的告警门限限制,但在操作之前,要评估这种解除可能带来的风险,并且要确保有相应的监控措施来跟踪整个过程,防止出现意外情况。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永久解除或调整(基于合理的业务变更)
- 如果业务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可能需要永久解除或调整告警门限,一家企业原本是一个小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随着业务转型成为一个大数据分析平台,对服务器资源的需求和使用模式完全不同,原来针对办公自动化系统设置的服务器资源告警门限(如较低的内存使用率告警门限)就不再适用,需要重新评估整个系统的监控需求,根据大数据分析平台的特点重新设置告警门限,这可能涉及到对原有告警门限的解除和新的、更适合大数据业务的门限设置。
- 当企业采用了新的技术架构或者优化了业务流程,也可能需要调整告警门限,从传统的单体架构转换为微服务架构后,各个微服务对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更加灵活,对资源监控的告警门限也需要重新考量,通过对新架构下资源使用模式的分析,调整如每个微服务的CPU、内存等资源的告警门限,以适应新的业务运行环境。
监控告警门限是保障系统稳定运行、满足业务需求的重要工具,合理设置告警门限并在必要时正确解除限制,对于企业的运维管理和业务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