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输液故障原因及排除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溶液不滴
1、针头滑出血管外
原因
- 这是较为常见的原因之一,在穿刺过程中,如果患者肢体活动过度,或者固定针头的胶布粘贴不牢,就可能导致针头移位,滑出血管外。
表现
- 溶液滴入皮下组织,局部会出现肿胀、疼痛,患者可能会感到穿刺部位有明显的胀痛感,并且可以看到皮肤隆起。
排除方法
- 应立即停止输液,拔出针头,重新选择血管进行穿刺,在重新穿刺前,要对局部肿胀部位进行适当的处理,如冷敷(在刚发生肿胀时,减轻局部充血和疼痛)或热敷(肿胀发生一段时间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吸收),具体冷敷或热敷的选择要根据肿胀的时间和具体情况而定。
2、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
原因
- 穿刺时进针角度不当或者患者血管较细、管壁较薄等因素,可能使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患者在输液过程中体位改变幅度过大,也会引起这种情况。
表现
- 溶液滴速缓慢或者不滴,但有回血,这是因为针头仍在血管内,只是斜面与血管壁贴合,阻碍了溶液的正常滴入。
排除方法
- 可调整针头的位置或适当变换患者的体位,如果是因为进针角度问题导致的,可将针头稍微调整角度,使其斜面离开血管壁,如果是患者体位改变引起的,可让患者恢复到穿刺时的体位或者调整到合适的体位,使溶液能够顺利滴入。
3、压力过低
原因
- 输液瓶的位置过低是主要原因,如果输液瓶的高度低于患者的心脏水平,就会造成液体的重力势能不足,无法推动液体顺利滴入血管,患者肢体抬举过高也会导致类似情况。
表现
- 溶液滴速缓慢,由于压力不足,液体滴入的速度明显减慢,严重时可能会出现不滴的情况。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排除方法
- 适当抬高输液瓶的位置,输液瓶的高度应高于患者的心脏水平30 - 50厘米,如果是患者肢体抬举过高导致的,应指导患者将肢体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保持放松状态,以保证正常的输液压力。
4、静脉痉挛
原因
- 环境温度过低或者输入的液体温度过低,都可能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痉挛,患者的情绪紧张也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引发静脉痉挛。
表现
- 溶液滴速缓慢或者不滴,局部可能有疼痛或条索状硬块,由于血管痉挛,管腔变窄,液体难以顺利通过。
排除方法
- 可对输液部位进行热敷,以缓解血管痉挛,热敷的温度要适宜,一般控制在40 - 50℃,避免烫伤患者皮肤,如果是患者情绪紧张引起的,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缓解其紧张情绪。
5、针头阻塞
原因
- 针头内有血凝块或者药物沉淀堵塞针头,这可能是由于输液过程中回血后血液凝固,或者某些药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沉淀所致。
表现
- 溶液不滴,轻轻挤压输液管靠近针头处感觉有阻力,无回血,因为针头被堵塞,液体无法通过针头进入血管,同时也无法形成回血。
排除方法
- 应更换针头,重新选择血管进行穿刺,不能强行挤压输液管,以免将血栓或沉淀挤入血管,造成血管栓塞等严重后果。
茂菲滴管内液面过高
1、原因
- 输液瓶位置过高,导致液体快速流入茂菲滴管,或者滴管下端的输液管有扭曲、受压情况,使得液体不能顺利下流,从而使滴管内液面升高。
2、表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茂菲滴管内充满液体,甚至可能有液体溢出的风险。
3、排除方法
- 如果滴管下端输液管无扭曲、受压情况,可将输液瓶适当放低,使滴管内液体缓缓流入下方的输液管,直至液面达到合适高度,如果滴管下端输液管有扭曲或受压,应先纠正这些问题,然后再调整输液瓶的高度。
茂菲滴管内液面过低
1、原因
- 输液瓶内液体量过少,或者茂菲滴管有裂隙、漏液情况,导致滴管内液体流失。
2、表现
- 茂菲滴管内液面低于滴管的1/3,影响对输液滴速的观察。
3、排除方法
- 如果是输液瓶内液体量过少,可先夹紧滴管下端的输液管,然后挤压滴管,使滴管内液面升高到合适位置,再松开下端输液管,继续输液,如果是滴管有裂隙或漏液,应更换茂菲滴管。
茂菲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
1、原因
- 茂菲滴管上端输液管与滴管的连接处有漏液情况,或者滴管有破损。
2、表现
- 滴管内液面在没有外界干扰(如未打开输液调节器等)的情况下,自行缓慢下降。
3、排除方法
- 应检查滴管上端输液管与滴管的连接处是否松动或损坏,如果是,应重新连接或更换该部分的输液管,如果是滴管本身破损,应更换茂菲滴管。
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输液情况,及时发现故障并采取正确的排除方法,以确保输液的安全和顺利进行,也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避免肢体过度活动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