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安全警钟长鸣:典型数据安全事件警示全解析》
一、Facebook数据泄露事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Facebook作为全球知名的社交网络平台,在2018年遭遇了严重的数据泄露事件,此次事件涉及大约8700万用户的数据被不当获取。
事件的起因是一家名为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公司,通过一个在Facebook平台上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收集用户数据,这个应用程序看似普通的性格测试类应用,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在用户同意应用获取部分个人信息的背后,却隐藏着数据被非法转移的风险,剑桥分析公司利用这些数据,构建了复杂的用户画像模型,目的是为了政治竞选活动提供精准的广告投放和舆论引导。
这一事件的警示意义深远,对于社交平台而言,它暴露了在第三方应用管理方面的巨大漏洞,Facebook虽然拥有庞大的用户数据资源,但在对第三方开发者的监管上存在严重缺失,平台不能仅仅为了拓展功能和生态而盲目开放数据接口,必须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确保第三方应用合法、合规地使用用户数据,对于用户来说,这提醒人们在使用互联网服务时要更加谨慎对待个人信息的授权,不能仅仅因为一时的好奇或者小利益(如参加测试可获得一些小礼品等)就轻易将自己的隐私数据拱手相让,从社会层面来看,数据一旦被不当利用于政治操弄,可能会对民主选举等重要社会进程产生严重干扰,影响公众对社会公平公正的信任。
二、Equifax信用数据泄露事件
Equifax是美国三大信用报告机构之一,2017年它遭受了大规模的数据泄露,约1.47亿美国消费者的敏感信息被泄露,包括姓名、社会安全号码、出生日期、地址和部分信用卡号码等极为关键的个人信用数据。
事件的发生源于Equifax公司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存在严重缺陷,黑客利用了该公司网站应用程序中的一个漏洞,从而得以入侵其数据库,这个漏洞原本是可以通过及时的系统更新和安全检测来避免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这一事件警示了金融数据相关企业在网络安全建设方面绝不能掉以轻心,信用数据是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基石,一旦泄露会使消费者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如身份盗窃、信用卡诈骗等,Equifax事件告诉企业要持续投入资源进行网络安全升级,包括定期的漏洞扫描、及时的软件更新、强化员工的网络安全意识培训等,对于监管部门而言,也需要加强对金融数据企业的监管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安全标准并确保企业严格执行,这一事件也让消费者意识到信用数据保护的重要性,例如定期查看自己的信用报告,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等。
三、万豪酒店数据泄露事件
万豪国际酒店集团在2018年也陷入了数据安全危机,约5亿顾客的信息被泄露,这些信息涵盖了顾客的姓名、联系方式、护照号码、信用卡信息等。
事件是由于万豪酒店收购的喜达屋酒店网络系统存在安全漏洞,黑客早在2014年就开始入侵喜达屋的系统,并持续窃取数据多年,万豪在收购喜达屋之后,没有及时发现和修复这个安全隐患。
这一事件给酒店行业以及涉及大量客户数据的服务型企业敲响了警钟,企业在进行并购等商业活动时,不能仅仅关注业务的整合和财务状况,还必须对被收购方的数据安全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审查,企业需要建立统一、高效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无论是新并入的业务还是原有的业务都要在这个体系下得到严格的安全保障,对于客户来说,选择酒店等服务型企业时,数据安全也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促使企业更加重视数据安全建设以吸引顾客。
四、京东数据泄露事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京东也曾遭遇数据泄露风波,部分用户的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地址等信息被泄露。
事件的发生反映出电商平台在数据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的风险,电商平台存储着海量的用户交易和个人信息,这些数据在从商家到平台、从平台到物流等多个环节的传输过程中,如果没有采用足够安全的加密技术和访问控制机制,就很容易被窃取。
这一事件警示电商企业要强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从数据的采集环节就要遵循合法、最小化原则,只收集必要的信息,在存储方面,要采用高级别的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并且要分散存储以降低数据集中泄露的风险,在传输过程中,要确保数据传输通道的安全,如采用SSL等加密传输协议,企业要与商家、物流等合作伙伴建立严格的数据安全协议,明确各方的数据安全责任,共同保护用户数据。
数据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无论是社交平台、金融机构、酒店行业还是电商企业,都表明数据安全是一个全球性、跨行业的重大挑战,各个主体必须高度重视,从技术、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入手,共同构建安全可靠的数据环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