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数据标准管理在数据治理中的地位:基础性与否的深度剖析》
一、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据治理成为企业和组织管理数据资产、确保数据质量和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的关键举措,而数据标准管理在数据治理框架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关于它是否为基础性工作的争论由来已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二、数据治理的内涵与要素
数据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涵盖了数据架构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安全管理、元数据管理等多个方面,其目的在于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安全性以及可用性等,数据治理为企业的数据资产提供了一种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方式,使得数据能够在企业内部高效地流动、共享和利用。
三、数据标准管理的概念与内容
数据标准管理主要是对数据的定义、格式、编码等制定统一的标准,具体而言,包括数据项的命名规范,例如在一个销售数据系统中,“客户名称”这个数据项的命名必须统一,不能出现“顾客姓名”“买主称呼”等多种叫法;数据类型标准,如日期型数据是采用“YYYY - MM - DD”还是其他格式;还有数据的取值范围标准,像员工的年龄取值应该在合理的区间内等,通过这些标准的制定,可以减少数据的歧义性,提高数据的整合性和互操作性。
四、数据标准管理是数据治理的基础性工作的依据
1、数据整合的基石
- 在企业内部,往往存在多个数据源,一家大型企业可能有销售部门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生产部门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以及财务部门的财务管理系统,如果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这些系统中的数据在进行整合时就会遇到巨大的困难,数据标准管理为这些不同来源的数据提供了共同的规范,使得数据能够按照统一的规则进行抽取、转换和加载(ETL)操作,从而实现数据的有效整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确保数据质量的前提
- 高质量的数据是数据治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数据标准明确了数据的正确形式和内容要求,当数据的录入、存储和使用都遵循统一的标准时,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就更容易得到保证,对于产品代码这一数据项,如果有标准的编码规则,就可以避免由于人为错误或系统差异导致的代码混乱,从而提高数据质量。
3、数据共享与交互的必要条件
- 在企业的数字化生态系统中,不同部门、不同业务流程之间需要进行数据的共享和交互,只有当数据遵循统一的标准时,这种共享和交互才能够顺利进行,研发部门需要从市场部门获取用户需求数据,如果两者的数据标准不一致,就会导致信息传递的错误和延误。
五、数据标准管理是数据治理的非基础性工作的观点探讨
1、从治理流程的先后顺序看
- 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可能首先关注数据的安全管理或者数据架构的初步搭建,对于金融企业来说,保障客户数据的安全是首要任务,在安全体系尚未建立之前,数据标准管理可能无法全面开展,数据安全管理中的访问控制、加密等措施的实施并不依赖于数据标准管理的完善程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从局部业务需求出发
- 一些业务部门可能更关注自身业务流程的优化和数据的即时可用性,而暂时忽略数据标准,一个新成立的营销部门,在开展市场推广活动时,可能更关心如何快速获取和分析市场数据,对于数据是否完全符合企业的数据标准可能不会过于苛求,他们可能先采用一些临时的数据格式和定义来满足业务需求,然后再逐步向企业的数据标准靠拢。
六、结论
虽然从某些角度看,数据标准管理似乎存在在数据治理流程中并非最优先开展或者在局部业务中有被暂时搁置的情况,但从整体和长远来看,数据标准管理实际上是数据治理的基础性工作,它为数据治理的各个方面提供了必要的规范和框架,是实现数据整合、确保数据质量、促进数据共享等目标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企业在开展数据治理工作时,应尽早重视数据标准管理,将其纳入数据治理战略的核心部分,以构建高效、有序的数据管理体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