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吸痰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吸痰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旨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这一操作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如低氧血症、呼吸道黏膜损伤、感染等,正确认识这些并发症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吸痰技术操作并发症
(一)低氧血症
1、发生原因
- 吸痰过程中,吸痰管直接插入气道,会中断氧气供应,负压吸引会将部分肺泡内的气体吸出,导致肺泡内氧分压降低。
- 对于一些本身存在呼吸系统疾病、呼吸功能储备较差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更容易出现低氧血症。
2、预防措施
- 在吸痰前,应给予患者高浓度氧气吸入,一般可将氧流量调至6 - 8L/min,持续1 - 2分钟,以提高患者体内的氧储备。
- 吸痰时应严格掌握吸痰时间,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秒,如果痰液较多,需要再次吸引时,应间隔3 - 5分钟,让患者有足够的时间恢复氧合。
- 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其外径不应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以减少对气道的阻塞程度。
3、处理方法
-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低氧血症的表现,如呼吸困难加重、发绀等,应立即停止吸痰,给予患者高浓度氧气吸入,可采用面罩吸氧或提高吸氧浓度等方式。
- 对于严重低氧血症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支持,以改善氧合状态。
(二)呼吸道黏膜损伤
1、发生原因
- 吸痰管质地过硬、管径过粗或者操作时动作粗暴,都可能损伤呼吸道黏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吸痰,也会增加黏膜损伤的风险。
2、预防措施
- 选择质地柔软、光滑、管径合适的吸痰管,对于儿童和老年人,应选用更细的吸痰管。
- 吸痰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在气道内上下提插吸痰管,应轻轻旋转吸痰管并缓慢退出。
- 合理安排吸痰间隔时间,不要过于频繁吸痰,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
3、处理方法
- 若黏膜损伤较轻,可密切观察,一般黏膜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
- 如果损伤较重,出现出血等情况,应停止吸痰,给予患者止血药物(如凝血酶等)局部应用或静脉滴注,要加强气道湿化,防止形成血痂堵塞气道。
(三)感染
1、发生原因
- 吸痰操作如果没有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如吸痰管被污染、吸痰时没有更换无菌手套等,很容易将细菌带入呼吸道,引发感染。
- 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也是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如长期住院、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
2、预防措施
-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洗手、戴无菌手套,使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并且吸痰管应一用一换。
- 吸痰时应先吸气管内痰液,再吸口腔或鼻腔痰液,避免交叉感染。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每日至少进行2 - 3次口腔清洁,减少口腔细菌滋生。
3、处理方法
- 如果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应根据痰液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 要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以利于感染的控制。
(四)心律失常
1、发生原因
- 吸痰过程中的低氧血症、刺激迷走神经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尤其是对于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
2、预防措施
- 吸痰前充分给氧,减轻低氧血症对心脏的影响。
- 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过度刺激气道引起迷走神经反射。
- 对于心脏疾病患者,在吸痰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迹象。
3、处理方法
- 一旦发生心律失常,应立即停止吸痰,给予患者相应的处理,如对于心动过缓患者,可给予阿托品等药物治疗;对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可根据情况给予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药物。
吸痰技术操作虽然是一项常见的护理操作,但并发症的发生不容忽视,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吸痰技术,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针对不同并发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一旦发生并发症,应及时准确地进行处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通过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对并发症的认识,能够提高吸痰操作的质量,减少患者的痛苦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