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处理第一步:数据完整性与准确性检查的重要性及操作要点》
在大数据处理流程中,第一步至关重要的操作是对数据进行检查,这其中主要涵盖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检查。
一、数据完整性检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数据源的清查
-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可能来源于各种各样的渠道,如传感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企业内部系统等,首先要做的就是清查数据源,一家电商企业在处理销售数据时,其数据源可能包括线上交易系统、线下实体店的销售记录系统以及第三方物流平台的发货数据等,如果遗漏了其中任何一个数据源,那么后续的数据分析结果可能会严重偏离实际情况。
- 对于每一个数据源,要确定其数据的覆盖范围,以传感器网络为例,如果是监测环境数据,要检查传感器是否覆盖了所有需要监测的区域,如果有部分区域的数据缺失,可能会影响对整体环境状况的判断,如在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中,若某个重要工业区域附近的传感器缺失,就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估城市空气质量。
2、数据量的核对
- 明确预期的数据量是完整性检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一个每天处理海量用户访问日志的互联网公司中,根据历史数据和业务增长趋势,应该对每天新产生的日志数量有一个大致的预期范围,如果某一天的数据量远远低于预期,可能意味着数据采集过程中出现了故障,如数据采集脚本的中断或者网络传输问题导致部分数据丢失。
- 还要检查数据的连续性,对于时间序列数据,如股票价格数据或者气象观测数据,数据应该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连续采集的,如果出现时间序列中的数据断点,可能会影响到对趋势分析、预测模型等的构建,在分析股票市场趋势时,如果某一天的股价数据缺失,可能会导致技术分析指标的计算错误,进而影响投资决策。
3、数据记录的完整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每一条数据记录都应该包含完整的信息,以客户订单数据为例,一条完整的订单记录应该包含客户信息(如姓名、联系方式)、订单详情(如商品名称、数量、价格)、订单时间等基本要素,如果存在部分记录中缺少关键信息的情况,如没有客户联系方式,那么在后续的营销活动或者客户服务环节就无法与客户取得联系,并且在数据分析时,可能会导致统计结果的偏差,如无法准确计算每个客户的平均订单金额等。
二、数据准确性检查
1、数据格式的验证
- 不同类型的数据有其规定的格式,日期数据应该遵循特定的格式(如“YYYY - MM - DD”),数值数据要符合相应的数值类型要求(如整数、小数等),如果数据格式出现错误,可能会导致数据无法正确解析和处理,在一个数据分析项目中,如果将日期格式错误地记录为“MM - DD - YYYY”,而处理程序按照“YYYY - MM - DD”的格式进行解析,就会产生错误的日期排序和时间序列分析结果。
- 对于文本数据,要检查编码格式是否正确,如果编码格式不一致,可能会导致乱码现象,使得文本数据无法正常解读,在处理多语言文本数据时,UTF - 8编码格式的一致性非常重要,如果部分数据采用了其他编码格式,就会出现字符显示错误,影响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如在舆情分析中,无法准确识别用户的评论内容。
2、数据逻辑的审查
- 数据内部应该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以企业的财务数据为例,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额应该等于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之和,如果数据违背了这种基本的逻辑关系,说明数据存在错误,在销售数据中,商品的销售数量不能为负数,这是基本的商业逻辑,如果出现负数销售数量,可能是数据录入错误或者系统计算错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数据的取值范围也是逻辑审查的一部分,在学生成绩数据中,分数通常在0 - 100之间(假设满分100分),如果出现超出这个范围的数据,就需要进行核实,这可能是由于数据录入错误或者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干扰导致的。
3、数据一致性检查
- 当数据来源于多个系统或者渠道时,要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在一家跨国公司中,不同地区的子公司可能使用不同的系统来记录员工信息,在进行全公司的人力资源数据分析时,要检查员工的基本信息(如姓名、职位等)在各个系统中的一致性,如果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可能会导致重复计算员工数量、错误评估员工结构等问题。
- 对于数据的更新操作也要保证一致性,在一个库存管理系统中,如果在某个仓库的库存数据更新后,其他相关系统(如销售系统、采购系统)中的库存关联数据没有同步更新,就会导致数据的不一致,进而影响企业的运营决策,如可能会出现过度销售或者过度采购的情况。
在大数据处理的第一步,对数据进行完整性和准确性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它为后续的数据处理、分析和挖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才能从大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