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吸痰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气道黏膜损伤
(一)原因
1、吸痰管质地过硬、粗糙或管径过大,在吸痰过程中容易损伤气道黏膜。
2、操作不当,如吸痰时负压过高(成人超过40.0 - 53.3kPa)、吸痰管插入过深、反复提拉吸痰管等。
3、患者自身因素,如气道黏膜脆弱(如老年人、婴幼儿、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等)。
(二)预防措施
1、选择质地柔软、光滑、管径合适(一般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的吸痰管。
2、调节合适的负压,成人一般为30.0 - 40.0kPa,儿童为25.0 - 30.0kPa。
3、吸痰时动作轻柔,插入深度适宜(插入深度为气管导管或套管长度再延长1 - 2cm),避免反复提拉吸痰管。
4、对于气道黏膜脆弱的患者,操作时更加谨慎,可适当增加吸痰间隔时间。
(三)处理方法
1、轻度损伤者,可密切观察,无需特殊处理,一般黏膜可自行修复。
2、损伤较严重,出现少量出血时,可先暂停吸痰,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局部滴入少量1:10000肾上腺素收缩血管止血。
3、若出血较多,应立即通知医生,按医嘱进行处理,如静脉使用止血药物、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处局部压迫止血等。
低氧血症
(一)原因
1、吸痰过程中,吸痰管插入气道内占据一定空间,同时负压吸引会将部分肺泡内的气体吸出,导致肺泡内氧分压降低。
2、吸痰时间过长(每次吸痰时间超过15秒),使患者长时间不能有效通气。
3、患者自身呼吸功能较差,对缺氧耐受性低。
(二)预防措施
1、吸痰前给予患者高浓度氧气吸入(可给予1 - 2分钟纯氧吸入),提高患者体内氧储备。
2、控制吸痰时间,每次吸痰不超过15秒。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对于呼吸功能较差的患者,可适当增加吸痰前、中、后的氧疗时间。
(三)处理方法
1、一旦发生低氧血症,立即停止吸痰,给予患者高浓度氧气吸入,必要时使用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待患者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后再进行吸痰操作。
2、如果患者低氧血症持续不缓解,应通知医生,进一步评估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如调整吸氧浓度、方式,必要时使用呼吸机支持治疗。
感染
(一)原因
1、吸痰操作违反无菌原则,如吸痰管未严格无菌、吸痰时未戴无菌手套或操作过程中手套被污染未及时更换等。
2、口腔、鼻腔细菌被带入气道,尤其是口腔护理不到位时,容易滋生细菌,在吸痰过程中细菌可被吸入下呼吸道。
3、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
(二)预防措施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吸痰管应一次性使用,戴无菌手套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若手套被污染应及时更换。
2、加强口腔护理,至少每日2次,减少口腔细菌滋生。
3、对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如安置在单人病房,减少探视人员等。
(三)处理方法
1、若发生感染,应及时留取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2、加强气道护理,如增加雾化吸入次数,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减少细菌滋生的环境。
3、密切观察患者体温、白细胞计数等感染指标,评估感染控制情况。
心律失常
(一)原因
1、吸痰过程中引起的低氧血症可导致心肌缺氧,从而诱发心律失常。
2、吸痰刺激迷走神经兴奋,可引起心动过缓或其他心律失常。
3、患者原有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在吸痰刺激下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
(二)预防措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吸痰前充分氧疗,预防低氧血症。
2、吸痰时动作轻柔,避免过度刺激气道和迷走神经。
3、对于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吸痰时应更加谨慎,密切观察患者心电监护情况。
(三)处理方法
1、一旦发生心律失常,立即停止吸痰,给予患者高浓度氧气吸入。
2、连接心电监护仪,密切观察心律失常类型,若为轻度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偶发早搏等),可在纠正低氧血症后观察其恢复情况;若为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应立即通知医生,按医嘱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如使用利多卡因、胺碘酮等药物,必要时进行电除颤等急救措施。
肺不张
(一)原因
1、吸痰时负压过大,将周围小气道内的气体过度吸出,导致小气道塌陷,引起肺不张。
2、痰液黏稠堵塞支气管,吸痰不彻底,残留的痰液逐渐阻塞支气管,最终导致肺不张。
3、长时间不改变患者体位,肺部低垂部位痰液引流不畅,容易发生肺不张。
(二)预防措施
1、控制吸痰负压在合适范围,避免负压过大。
2、对于痰液黏稠的患者,可先进行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后再吸痰,确保吸痰彻底。
3、定期改变患者体位(如每2小时翻身一次),促进痰液引流,防止痰液在肺部低垂部位积聚。
(三)处理方法
1、一旦发现肺不张,应立即采取措施促进肺复张,可通过加强翻身、拍背、体位引流等物理方法促进痰液排出。
2、若物理方法效果不佳,可在纤维支气管镜下进行吸痰,清除支气管内的痰液,使塌陷的肺组织重新复张。
3、同时给予患者高浓度氧气吸入,改善患者缺氧状态,防止并发症进一步加重。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