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利用率不高:现象背后的深度剖析》
一、资源利用率指标的含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资源利用率指标是衡量在特定的生产、运营或管理过程中,各类资源被有效利用程度的量化标准。
(一)人力资源利用率
1、从工作时间角度来看,它反映员工实际投入有效工作的时间占总工作时间的比例,在一个企业中,如果员工每天有8小时的工作时间,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任务安排、频繁的工作中断或者组织协调不畅,真正用于完成核心任务的时间可能只有4小时,那么人力资源在时间维度上的利用率就只有50%。
2、从员工技能发挥方面,当企业招聘了具有多种技能的员工,但只安排他们从事简单、单一的工作任务,导致员工的大部分技能处于闲置状态,这也是人力资源利用率低的表现,一名熟练掌握多种编程语言的程序员,却长期被安排做简单的数据录入工作,他的编程技能没有得到发挥,这就是人力资源在技能利用上的浪费。
(二)物力资源利用率
1、对于设备而言,设备利用率是指设备实际运行时间与可运行时间的比值,一台生产设备理论上每天可以运行24小时,但由于设备故障频繁、维修保养不及时、生产计划安排不合理等原因,实际每天只运行了12小时,设备利用率就仅为50%,设备的功能开发不完全也属于物力资源利用不高的情况,如果一台高端的多功能数控机床,企业只使用了其最基本的切割功能,而其他如复杂形状加工等功能从未被启用,这就造成了设备资源的浪费。
2、在原材料方面,原材料利用率体现为生产过程中有效转化为产品的原材料占投入原材料总量的比例,例如在木材加工企业,如果在切割木材过程中,由于工艺粗糙或者模板设计不合理,导致大量木材边角料产生,原本可以从1立方米木材生产出100件产品,实际只生产出80件,那么原材料利用率就只有80%。
(三)能源资源利用率
能源资源利用率主要衡量能源被有效转化为有用功的程度,以电力为例,在工业生产中,若电机等用电设备老化、效率低下,或者生产工艺与设备不匹配,使得输入的电能只有一部分真正转化为机械能用于生产,其余部分以热能等形式散失,这就表明能源资源利用率低,一个老旧的工厂照明系统,采用的是传统的白炽灯,其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远低于新型的LED灯,大量的电能被浪费在发热上,而不是提供有效的照明。
二、资源利用率不高说明的问题
(一)管理体系存在缺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缺乏科学的规划
在企业或组织中,如果没有合理的资源规划,就容易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在项目管理中,没有准确评估项目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能源资源,可能会造成某些项目资源过剩,而另一些项目资源短缺,过度分配资源的项目会使资源闲置,而资源短缺的项目则无法高效运作。
2、组织协调不畅
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会导致资源的重复配置或者闲置浪费,企业的研发部门和生产部门如果没有及时沟通,研发部门可能会开发出难以在现有生产设备上生产的产品,导致生产设备闲置,同时还需要投入新的资源去改造设备或者重新规划生产流程。
(二)技术水平落后
1、生产技术制约
落后的生产技术往往伴随着较低的资源利用率,在传统的钢铁生产中,由于炼钢技术相对陈旧,相比新型的高效炼钢技术,在铁矿石转化为钢材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废渣和废气,原材料利用率低,同时也需要更多的能源投入。
2、设备技术老化
老化的设备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故障频发,一些老企业使用的是几十年前的生产设备,这些设备的能源转换效率远远低于现代先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并且由于设备老化,维修成本也不断增加,导致企业整体的资源利用率不高。
(三)人员意识和能力不足
1、缺乏节约意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如果员工没有树立资源节约的意识,就容易在工作中造成资源的浪费,在办公室环境中,员工可能长时间不关电脑、打印机等设备,随意浪费纸张等办公用品,这都反映出员工在思想上没有重视资源的有效利用。
2、员工能力局限
员工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也会影响资源利用率,在一个自动化生产车间,如果操作工人没有经过专业的设备操作培训,就可能无法正确操作设备,导致设备运行效率低下,产品次品率上升,从而浪费原材料和能源等资源。
(四)市场因素的影响
1、市场需求波动
市场需求的不稳定会使企业难以准确把握资源投入,在服装行业,时尚潮流变化迅速,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不能及时适应市场需求,就会导致库存积压,库存积压意味着原材料、人力和物力资源被占用在没有销售价值的产品上,降低了资源的整体利用率。
2、竞争压力下的盲目扩张
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可能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或业务范围,而没有充分考虑自身资源的承载能力,一些企业在没有足够市场调研和资源储备的情况下,新建多个生产基地或开拓新的业务领域,结果导致资源分散,每个项目都无法高效利用资源,最终陷入经营困境。
资源利用率不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管理、技术、人员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要提高资源利用率,需要从完善管理体系、提升技术水平、增强人员意识和能力以及应对市场变化等多个角度入手,进行全面的优化和改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