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数据仓库定义中的特性》
一、数据仓库的定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相对稳定的、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这个简洁的定义蕴含着几个关键特性。
二、面向主题特性
1、以业务主题为核心组织数据
- 与传统的操作型数据库按照业务功能(如订单处理、库存管理等)组织数据不同,数据仓库是围绕着主题来构建的,在销售领域,一个主题可能是“客户购买行为”,它会将与客户购买相关的各种数据,如客户基本信息、购买的产品信息、购买时间、购买地点等从不同的数据源抽取出来进行组织。
- 这种组织方式使得数据仓库更便于进行决策分析,因为决策往往是围绕着特定的业务主题展开的,比如企业想了解客户流失的原因,就可以直接在“客户关系管理”这个主题的数据仓库区域中进行分析,而不需要从多个分散的业务系统中查找相关数据。
2、数据的抽象与综合
- 面向主题的数据是对原始操作数据的一种抽象和综合,它不是简单地将操作数据堆砌在一起,而是按照主题的需求对数据进行了重新的分类和汇总,对于“销售业绩”主题,可能会将每个销售员每天的销售记录汇总成每月、每季度的销售业绩数据,同时结合产品分类、销售区域等维度进行综合分析。
三、集成特性
1、数据源的多样性整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数据仓库的数据来源广泛,可能包括企业内部的各种业务系统(如ERP系统、CRM系统等),还可能包括外部数据(如市场调研报告、行业统计数据等),这些数据源在数据格式、数据编码、数据语义等方面存在差异,一个企业内部的销售系统可能使用一种日期格式,而财务系统使用另一种日期格式;不同部门对产品的分类编码也可能不同。
- 数据仓库需要对这些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进行集成,这包括数据的清洗(去除错误数据、重复数据等)、转换(统一数据格式、编码等)和加载(将处理后的数据加载到数据仓库中)过程,也就是ETL(Extract - Transform - Load)过程,通过集成,数据仓库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数据视图,避免了数据的不一致性和碎片化。
2、数据的一致性维护
- 在集成过程中,要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在企业的不同业务系统中,对于客户的定义可能存在差异,有的系统可能将潜在客户也算作客户,而有的系统只将有购买记录的算作客户,在数据仓库中,需要根据企业的统一标准来定义客户,以保证在进行基于客户主题的分析时,数据是准确和一致的。
四、相对稳定特性
1、数据的不可更新性(追加为主)
- 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主要是为了分析历史数据以支持决策,与操作型数据库频繁地更新数据(如修改订单状态、更新库存数量等)不同,数据仓库的数据相对稳定,一旦数据被加载到数据仓库中,通常不会进行修改,一个月的销售数据加载到数据仓库后,不会因为后续的操作而改变这个月销售数据的原始记录。
- 数据仓库的数据更新更多的是采用追加的方式,如每个月追加当月的销售数据到销售主题的数据仓库区域中,这样可以保留完整的历史数据轨迹,以便进行趋势分析和对比分析。
2、数据的稳定性保障决策分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这种相对稳定的特性使得数据仓库能够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如果数据频繁变动,在进行长期的趋势分析或者历史数据挖掘时就会出现混乱,企业要分析过去五年的销售增长率,如果销售数据不断被修改,就无法准确得出销售增长的趋势,从而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
五、反映历史变化特性
1、时间维度的重要性
- 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包含了历史信息,并且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每一条数据都有与之相关的时间标记,销售记录会标明销售的日期,库存变动会记录变动的时间,通过这个时间维度,可以进行按时间序列的分析,如逐年、逐月的销售趋势分析,或者分析不同季节对库存的影响等。
2、数据的版本管理与历史追溯
- 数据仓库能够对数据的历史版本进行管理,以便进行历史追溯,企业的产品价格可能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数据仓库可以保存不同时期的产品价格信息,当企业想要分析产品价格波动对销售业绩的影响时,就可以从数据仓库中追溯到不同历史时期的价格数据,结合当时的销售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这有助于企业从历史数据中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更加合理的未来发展策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