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实验室保密管理制度》
总则
1、目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为加强实验室保密工作,保障实验室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技术秘密以及其他敏感信息的安全,维护实验室的利益和信誉,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访问学者、研究生、临时聘用人员以及所有进入实验室区域的人员。
保密范围
1、技术秘密
- 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尚未公开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包括实验方案、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分析等,这些技术秘密是实验室科研成果的核心内容,一旦泄露可能导致实验室在科研竞争中的优势丧失。
- 具有创新性的实验设备改进技术,如特殊的仪器改装方案、自制实验设备的设计图纸和技术参数等。
2、商业秘密
- 与企业合作项目中的企业机密信息,如合作企业的产品研发计划、市场推广策略、原材料采购渠道和成本等,这些信息关系到合作企业的商业利益,实验室有责任予以保密。
- 实验室自身的商业运营信息,包括尚未公开的科研项目招投标信息、科研经费来源与预算分配等。
3、国家秘密
- 在承担国家涉密项目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秘密信息,如国防科研项目中的军事技术指标、战略资源研究中的特殊数据等,这些国家秘密的保护关乎国家安全和利益。
人员保密管理
1、保密教育与培训
- 实验室应定期组织全体人员参加保密教育与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包括保密法律法规、实验室保密制度、保密技术防范措施等,新入职人员必须在入职后一周内接受保密教育,明确保密责任和义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针对不同岗位的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保密培训,从事国家涉密项目的人员应接受更为严格和深入的保密培训,包括涉密载体管理、涉密计算机使用等专项培训。
2、人员保密责任
- 实验室全体人员应签订保密协议,明确保密责任,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和离职后一定期限内(离职后两年内),均有义务保守实验室秘密。
- 对于违反保密制度的人员,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解除劳动合同等处罚,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如因人员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泄密事件,将要求其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保密措施
1、区域管理
- 实验室应划分保密区域,对涉及重要秘密的区域设置门禁系统,仅限授权人员进入,保密区域应安装监控设备,监控记录保存一定期限(不少于三个月),以便在发生泄密事件时进行调查。
- 在保密区域内,严禁使用未经许可的移动存储设备,严禁私自拍照、录像等行为。
2、设备与载体管理
- 对于存储秘密信息的计算机、服务器等设备,应设置密码保护,并定期更新密码,涉密计算机应与互联网物理隔离,严禁在涉密计算机上使用未经安全检测的软件。
- 秘密文件、资料等载体应进行编号登记,存放在专门的保密柜中,借阅秘密载体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借阅期限不得超过规定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周),归还时应进行检查确认。
3、通信与网络保密
-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处理秘密信息时,应使用加密的通信方式,如通过电子邮件传递秘密信息时,必须使用实验室内部的加密邮件系统。
- 实验室应建立网络安全监测机制,防范网络攻击和信息泄露风险,严禁在互联网上发布涉及实验室秘密的信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保密监督与检查
1、监督机制
- 实验室成立保密监督小组,成员包括实验室负责人、保密专员和部分职工代表,保密监督小组定期对实验室的保密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
- 鼓励全体人员对发现的保密违规行为进行举报,对于举报属实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2、检查内容
- 保密检查内容包括人员保密意识、保密区域管理、设备与载体管理、通信与网络保密等方面,检查方式包括定期全面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 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整改,对于存在重大保密隐患的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同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泄密事件处理
1、应急处理
- 一旦发生泄密事件,发现人应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实验室应迅速启动泄密事件应急处理程序,采取措施防止泄密范围进一步扩大。
- 对泄密事件涉及的设备、载体等进行封存,保护现场以便进行调查。
2、调查与处理
- 实验室应组织专门的调查小组对泄密事件进行调查,查明泄密原因、泄密人员、泄密范围和泄密造成的影响等。
- 根据调查结果,按照本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对泄密人员进行处理,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保密管理部门报告泄密事件的处理情况,应采取措施弥补泄密造成的损失,如加强技术防护、调整保密措施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