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管理技术的起源:最早阶段的探索与演进》
数据管理技术是随着人类社会对数据的需求和处理能力的发展而逐步演进的,最早的数据管理技术可以追溯到人工管理阶段。
一、人工管理阶段的特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数据不保存
- 在早期的计算活动中,数据是不进行长期保存的,在早期的科学计算中,数据仅仅是为了一次性的计算任务而临时输入,当时计算机的主要用途是进行科学和工程计算,如计算弹道轨迹等,计算完成后,数据就失去了保存的意义,因为下一次计算任务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内容,没有必要保留之前的数据。
2、应用程序管理数据
- 数据由应用程序自行管理,每个应用程序都有自己的数据定义和处理方式,一个用于统计员工工资的程序,它内部定义了员工工资数据的格式,如每个员工的工资数据可能是按照固定的字节长度存储姓名、基本工资、奖金等信息,这种方式使得数据和程序紧密耦合,一旦程序发生变化,数据的格式和存储方式可能也需要随之改变。
3、数据无独立性
- 数据的组织和存储方式完全依赖于应用程序,没有独立的数据管理软件来处理数据,这意味着如果想要在另一个程序中使用相同的数据,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数据的结构和处理逻辑是嵌入在特定应用程序中的,一个用于库存管理的程序中的数据结构是按照该程序的特定需求设计的,如果要将这些库存数据用于财务报表的生成程序,就需要重新设计数据的结构并且重新输入数据,因为没有一种机制可以方便地将库存管理程序中的数据转换为财务报表程序能够使用的形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4、数据不能共享
- 由于数据和应用程序的紧密绑定以及缺乏统一的数据管理机制,数据不能在不同的应用程序之间共享,不同部门或不同功能的程序之间的数据是孤立的,企业中的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可能都有自己的关于产品的相关数据,但这些数据无法直接共享和交互,生产部门的数据可能侧重于产品的生产数量、原材料消耗等,而销售部门的数据侧重于产品的销售数量、客户需求等,由于数据管理技术的限制,这两个部门的数据不能有效地整合起来,以提供更全面的企业运营视图。
二、人工管理阶段的局限性与影响
1、效率低下
- 人工管理数据的方式效率极低,数据的输入、存储和处理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在企业的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需要手动记录每一笔账目,并且按照特定的账本格式进行整理,如果要查询某个时间段的账目信息,可能需要在众多账本中逐页查找,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种低效率的方式限制了企业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也影响了企业决策的速度和准确性。
2、容易出错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由于人工操作的环节众多,数据出错的概率很高,在数据的记录、转录和计算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笔误、计算错误等,在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手动填写大量的表格,如果不小心写错一个数字,就可能导致整个统计数据的偏差,一旦数据出错,很难发现错误的源头,因为没有系统的错误检测和纠正机制。
3、难以满足复杂需求
- 随着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对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复杂,人工管理数据无法满足诸如多维度数据分析、大规模数据存储和快速数据检索等需求,银行需要对大量客户的账户信息进行管理,包括存款、贷款、交易记录等,人工管理无法实现对这些海量数据的快速查询、分析客户的信用风险以及预测资金流动等复杂操作。
数据管理技术最早的人工管理阶段虽然简单原始,但它是数据管理发展的开端,为后来的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数据管理技术逐渐向文件系统管理阶段和数据库管理阶段演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