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雨水资源化利用率:城市雨水资源化的全方位探究》
一、雨水资源化利用率的概念
雨水资源化利用率是指在一定区域(如城市)内,被有效收集、处理并转化为可利用水资源的雨水量与该区域总降雨量的比值,它是衡量一个地区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关键指标。
二、城市雨水资源化措施与提高利用率的关联
(一)雨水收集设施的建设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屋面雨水收集
- 在城市建筑中,屋面是雨水收集的重要来源,通过安装雨水落水管、雨水斗等简单装置,将屋面雨水导入到雨水收集系统中,一些大型商业建筑或住宅小区,屋面面积较大,收集的雨水量相当可观,如果能够将这些雨水进行有效的过滤、储存,就可以用于建筑内部的非饮用水用途,如冲厕、绿化灌溉等,假设一个1万平方米的屋面,年降雨量为800毫米,若能全部收集,理论上可收集雨水8000立方米,当实际收集量达到5000立方米时,其雨水资源化利用率就为5000÷8000 = 62.5%。
2、地面雨水收集
- 在城市地面,可以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等方式收集雨水,雨水花园是一种浅洼地形的绿地,植物和土壤可以对雨水进行自然过滤和渗透,多余的雨水可以收集起来,下凹式绿地低于周围地面,能够有效汇集周边雨水并下渗,透水铺装如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允许雨水渗透到地下,部分也可收集起来回用,这些地面雨水收集措施的广泛应用,可以大大增加城市可收集利用的雨水量,从而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率。
(二)雨水处理与储存
1、雨水处理
- 收集到的雨水往往含有杂质、污染物等,需要进行处理,处理方法包括物理过滤、生物净化等,物理过滤可以去除雨水中的泥沙、树叶等大颗粒物质,常用的设备有砂滤池、滤网等,生物净化则是利用微生物分解雨水中的有机物,如在雨水处理系统中设置生物滤池,里面的微生物可以将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物质,经过处理后的雨水才能安全地用于各种用途,提高雨水的有效利用比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雨水储存
- 雨水储存设施的建设至关重要,常见的有雨水蓄水池、雨水罐等,雨水蓄水池可以是大型的地下混凝土结构,也可以是地上的塑料水箱等,在降雨量大的时候储存雨水,在干旱或需要用水的时候再将雨水释放出来使用,一个社区建设了一个100立方米的雨水蓄水池,每次降雨后能储存80立方米雨水,经过处理后用于社区的绿化灌溉和道路冲洗,这部分被有效利用的雨水就提高了整个社区的雨水资源化利用率。
(三)雨水的多途径利用
1、非饮用水用途
- 城市中大部分的雨水利用是用于非饮用水用途,如前所述,冲厕是一个重要方面,据统计,如果一个城市有10万户家庭采用雨水冲厕,每户每天冲厕用水按0.1立方米计算,一天就可节约1万立方米的自来水,绿化灌溉也是雨水利用的主要途径,城市的公园、道路绿化带等如果都使用雨水灌溉,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水资源,还能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率。
2、工业用水补充
- 在一些对水质要求不是特别高的工业环节,如工业冷却系统的补水等,可以利用经过处理的雨水,这在工业聚集区尤其具有潜力,如果一个工业园区内的企业能够将雨水资源合理利用到工业生产环节中,替代部分自来水或地下水的使用,将极大地提高园区整体的雨水资源化利用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四)政策与管理措施
1、政策引导
-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雨水资源化利用,如给予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的单位或个人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这可以激发社会各界参与雨水资源化的积极性,促进雨水收集、处理和利用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而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率。
2、管理措施
- 城市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雨水资源利用的规划和监管,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明确规定新建建筑和小区必须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并确保其正常运行,对雨水利用设施的运行维护进行监管,保证收集到的雨水能够得到有效利用,防止雨水资源的浪费,这也是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率的重要保障。
雨水资源化利用率反映了城市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水平,通过多种雨水资源化措施的协同实施,可以不断提高这一利用率,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