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双因素认证产品:多维度的安全保障种类全解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硬件令牌类双因素认证产品
(一)传统硬件令牌
1、一次性密码(OTP)令牌
- 这种硬件令牌是双因素认证产品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它基于时间或事件生成一次性密码,每30秒或60秒生成一个新的密码,用户在登录需要双因素认证的系统时,除了输入常规的用户名和密码外,还需要输入硬件令牌上显示的一次性密码,这大大增加了安全性,因为即使黑客窃取了用户的初始用户名和密码,没有硬件令牌上的动态密码,也无法登录系统,像一些大型企业的内部办公系统,为了保护机密信息,就会采用这种硬件令牌,银行也广泛使用,例如在网上银行进行大额转账等重要操作时,要求用户输入OTP令牌上的密码。
- 其原理是通过内部的算法,结合时间戳或者事件计数器等因素,硬件令牌内部存储着与认证服务器共享的密钥,根据特定算法和当前的时间或事件信息生成密码,这种密码在使用一次后就失效,有效地防止了密码被重复使用而导致的安全风险。
2、挑战 - 响应令牌
- 挑战 - 响应令牌的工作方式略有不同,当用户尝试登录系统时,认证服务器会向硬件令牌发送一个“挑战”,这个挑战通常是一个随机数或者特定的代码,硬件令牌收到挑战后,利用内部的密钥和算法对挑战进行计算,生成一个“响应”,然后用户将这个响应输入到认证系统中,这种方式增加了交互性,提高了安全性,在一些军事或政府部门的高安全级别的网络系统中,挑战 - 响应令牌被用来确保只有授权人员能够访问敏感信息,它的安全性在于,每次的挑战都是随机的,即使黑客截获了一次挑战 - 响应过程,下一次的挑战又会是不同的,无法通过之前截获的信息进行伪造登录。
(二)智能卡
1、接触式智能卡
- 接触式智能卡是一种集成了芯片的卡片,需要通过物理接触读卡器来进行数据交互,在双因素认证中,它可以存储用户的身份信息、加密密钥等,在企业的门禁系统中,员工使用接触式智能卡作为双因素认证的一部分,首先刷卡,读卡器读取卡内信息,然后员工可能还需要输入一个PIN码(个人识别码),这就构成了双因素认证,接触式智能卡的安全性在于其芯片内的数据加密存储,并且需要特定的读卡器来读取,不容易被复制和篡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非接触式智能卡
- 非接触式智能卡,如常见的公交卡类型的技术原理,但用于双因素认证场景时,它提供了更便捷的操作方式,用户只需将卡靠近读卡器一定距离内,就可以进行身份验证的第一步,在一些高端写字楼的门禁和电梯控制系统中,员工使用非接触式智能卡,然后再结合手机上收到的动态验证码(通过短信或者专门的认证APP),完成双因素认证,这种方式既方便又安全,非接触式智能卡采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但是为了防止非法读取,也采用了加密和安全协议来保护数据传输。
二、软件类双因素认证产品
(一)手机认证APP
1、基于短信验证码的APP
- 许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双因素认证,当用户登录账户时,系统除了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外,还会向用户注册的手机发送一条短信验证码,用户需要将短信中的验证码输入到登录界面,这种APP的优点是几乎所有的手机都可以接收短信,不需要额外的硬件设备,它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比如短信可能被拦截或者手机号码可能被冒用,为了提高安全性,一些APP会在短信中包含与用户账户相关的特定标识,如账户名称的部分信息等。
2、基于时间同步的APP
- 这类APP与硬件OTP令牌类似,但是是基于软件实现的,它们在手机上运行,根据与认证服务器同步的时间来生成一次性密码,Google Authenticator就是一款广泛使用的基于时间同步的双因素认证APP,用户在登录支持Google Authenticator的服务时,如某些云存储服务,除了常规的登录信息外,还需要输入该APP生成的一次性密码,这种APP的安全性依赖于手机的安全性,如果手机被恶意软件入侵,可能会影响其生成密码的安全性,它相对于短信验证码的方式,更不容易被中间人攻击,因为密码是在手机本地根据算法生成,而不是通过网络传输。
(二)生物识别与软件结合的双因素认证
1、指纹识别 + 密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在现代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这种双因素认证方式越来越普遍,用户首先需要设置一个密码(可以是数字密码、图案密码等),然后录入自己的指纹,当登录设备或者某些应用时,既可以使用指纹识别快速登录,也可以在指纹识别失败或者设备重启等情况下使用密码登录,指纹识别提供了便捷性和独特性,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单独的指纹识别也存在一定风险,比如指纹可能被伪造(虽然难度较大),结合密码就增加了一层安全保障,即使指纹被恶意获取,没有密码也无法登录。
2、面部识别 + PIN码
- 随着面部识别技术的发展,许多设备也采用面部识别 + PIN码的双因素认证方式,一些笔记本电脑在开机时,首先进行面部识别,如果面部识别不通过或者检测到异常情况,如遮挡、光线不足等,就会要求用户输入PIN码,面部识别利用摄像头捕捉用户的面部特征,与预先存储的面部模板进行比对,面部识别可能受到照片、视频等伪造手段的攻击,PIN码的存在就可以在这种情况下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三、混合类双因素认证产品
(一)硬件令牌 + 软件APP
- 有些双因素认证方案将硬件令牌和软件APP结合起来,企业可能会给员工发放硬件令牌,同时要求员工在手机上安装特定的认证APP,在登录企业的虚拟专用网络(VPN)时,首先使用硬件令牌获取一个初始密码,然后将这个密码输入到认证APP中,APP会根据与服务器的交互,进一步生成最终的认证密码或者进行验证步骤,这种混合方式结合了硬件令牌的高安全性和软件APP的灵活性与便捷性,硬件令牌提供了一个独立于手机操作系统的安全基础,而软件APP可以利用手机的网络连接和其他功能进行更复杂的认证流程。
(二)智能卡 + 生物识别
- 在一些高安全要求的场所,如安全实验室或者金融数据中心,会采用智能卡 + 生物识别的双因素认证方式,员工需要持有智能卡,并且在门禁读卡器处刷卡后,进行生物识别验证,如指纹识别或者虹膜识别,智能卡存储着员工的基本身份信息和加密密钥等,生物识别则确保使用智能卡的是本人,这种混合方式几乎杜绝了身份冒用的可能性,因为即使智能卡被盗用,如果没有本人的生物特征,也无法通过认证。
双因素认证产品种类丰富多样,不同的产品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安全需求,无论是硬件类、软件类还是混合类产品,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威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双因素认证产品也将不断创新,为用户提供更安全、更便捷的身份认证解决方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