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保密实验室现场管理制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目的
为加强保密实验室的管理,确保实验室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的安全,保障实验室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特制定本现场管理制度。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进入保密实验室的所有人员,包括实验室内部工作人员、外来访问人员、合作研究人员等。
管理原则
1、积极防范
- 在实验室现场,应通过设置物理防范措施、技术防范手段等积极预防可能发生的泄密事件,在实验室入口安装门禁系统,只有授权人员能够刷卡或通过生物识别(如指纹识别)进入;对实验室的窗户安装防盗网和遮光窗帘,防止外部窥视和非法进入。
- 定期对实验室的保密设备和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如对保密文件柜的锁具进行检查,对监控设备的存储功能进行测试等。
2、突出重点
- 明确实验室中的重点保密区域和重点保密信息,对于存放核心实验数据的服务器机房,应设置更高等级的防护措施,包括单独的门禁权限、24小时视频监控和温湿度控制等。
- 对涉及关键技术研发过程中的实验数据、配方、工艺等核心信息进行重点保护,规定专门的存储和使用流程。
3、严格管理
- 严格人员出入管理,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必须进行登记,注明姓名、单位、进入时间、目的等信息,外来人员进入还需经过审批流程,由实验室内部指定的联系人带领,并佩戴临时出入标识。
- 严格设备和物资管理,实验室的设备采购、使用和报废都应遵循严格的保密程序,对于含有保密信息的存储介质,如硬盘、U盘等,应进行登记和加密处理,严禁私自携带出实验室。
人员现场管理
1、人员培训与教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所有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都必须接受保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保密法律法规、实验室保密制度、泄密案例分析等,培训应定期进行,新入职人员应在入职一周内接受首次培训。
- 建立人员保密档案,记录人员接受培训的情况、签订保密协议的情况以及在实验室工作期间的保密行为表现等信息。
2、人员行为规范
- 在实验室现场,人员应遵守以下行为规范:严禁在实验室内谈论与工作无关的敏感话题;严禁使用个人设备(如私人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处理实验室保密信息,如需使用必须经过审批并安装相应的保密软件;不得随意复制、传播实验室的保密文件和资料,如需复制必须经过授权并记录在案。
- 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在离开工作岗位时,应及时清理桌面,将保密文件放入文件柜锁好,关闭电脑等设备的保密文件窗口或进行加密锁定。
设备与物资现场管理
1、设备管理
- 实验室的设备应进行统一编号和登记,明确设备的名称、型号、用途、保管人等信息,对于具有保密功能的设备,如加密机、保密复印机等,应指定专人负责操作和维护。
- 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应选择具有保密资质的单位进行,在设备送修前,必须将设备中的保密信息进行备份和清除,维修过程中要有专人监督,防止维修人员窃取保密信息。
2、物资管理
- 实验室的保密物资,如保密纸张、保密油墨等,应进行专门的存放和管理,使用保密物资时应进行登记,注明使用用途、使用量、剩余量等信息。
- 对于含有保密信息的实验样品,应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样品的存储环境应符合保密和安全要求,防止样品被篡改或泄露信息。
信息与文件现场管理
1、信息存储管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实验室的保密信息应存储在指定的保密设备中,如保密服务器、加密硬盘等,存储设备应进行定期备份,备份数据应存储在异地的保密存储介质中,以防止数据丢失和泄密风险。
- 对于纸质保密文件,应按照密级分类存放在保密文件柜中,文件柜的钥匙应由专人保管,文件的存放应遵循便于查找和管理的原则,建立文件索引目录。
2、信息使用与传输管理
- 在实验室现场使用保密信息时,应根据信息的密级和使用人员的权限进行操作,对于高密级信息,应在专门的保密区域内使用,使用过程中要有专人监督。
- 保密信息的传输应采用加密方式进行,无论是内部网络传输还是外部网络传输(如与合作单位的数据交换),都必须进行加密处理,并且传输过程要有记录可查。
应急处理与监督检查
1、应急处理
- 制定实验室保密应急处理预案,明确在发生泄密事件或可能发生泄密事件时的应急处理流程,一旦发现保密文件丢失,应立即报告实验室保密负责人,同时对可能的传播范围进行初步评估,采取措施防止信息进一步扩散。
- 应急处理预案应定期进行演练,提高实验室人员应对泄密事件的能力。
2、监督检查
- 建立实验室保密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实验室的保密工作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人员行为规范、设备与物资管理、信息与文件管理等方面。
-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下达整改通知,要求相关责任人限期整改,对违反保密制度的行为,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警告、罚款、解除劳动合同等,构成犯罪的应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