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一、引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吸痰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的操作技术,旨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这一操作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如低氧血症、呼吸道黏膜损伤、感染等,为了提高吸痰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规范吸痰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至关重要。
二、吸痰并发症的类型及预防措施
(一)低氧血症
1、原因
- 吸痰过程中,负压吸引会同时吸走部分氧气,导致患者短暂性缺氧。
- 吸痰时间过长,影响患者正常呼吸节律。
2、预防措施
- 在吸痰前,给予患者高浓度氧气吸入,可采用简易呼吸器或呼吸机的纯氧吸入功能,提高患者体内氧储备,一般预吸氧时间为1 - 2分钟。
- 控制吸痰时间,每次吸痰不超过15秒,如果痰液较多,需要再次吸痰时,应间隔3 - 5分钟,让患者有足够的时间恢复氧合。
- 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其外径不应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以减少气道阻塞程度,降低对氧气交换的影响。
(二)呼吸道黏膜损伤
1、原因
- 吸痰管质地过硬,容易刮伤呼吸道黏膜。
- 操作手法不当,如插入吸痰管时动作粗暴,或在气管内反复提插吸痰管。
- 负压过大,超过患者呼吸道黏膜所能承受的压力。
2、预防措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选用质地柔软、表面光滑的吸痰管,如硅胶吸痰管。
- 操作人员应经过严格培训,熟练掌握吸痰操作技巧,插入吸痰管时应轻柔、缓慢,遇到阻力时不可强行插入,在气管内吸痰时,吸痰管应左右旋转,向上提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提插。
-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痰液黏稠度调整合适的负压,一般成人负压为300 - 400 mmHg,儿童为250 - 300 mmHg。
(三)感染
1、原因
- 吸痰操作未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如吸痰管被污染、吸痰时跨越无菌区等。
- 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呼吸道防御功能减弱。
2、预防措施
-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时应戴无菌手套,使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吸痰管应一次性使用,不可重复使用。
- 吸痰前后应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 对于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患者,应加强气道护理,定期更换气管切开处敷料,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三、吸痰并发症的处理规范
(一)低氧血症的处理
1、一旦发现患者在吸痰过程中出现低氧血症,如血氧饱和度下降、面色发绀等,应立即停止吸痰操作。
2、给予患者高浓度氧气吸入,可采用面罩吸氧或呼吸机辅助通气,直至患者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
3、如果患者情况严重,如出现呼吸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二)呼吸道黏膜损伤的处理
1、轻度黏膜损伤:如果仅为轻度的黏膜擦伤,可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有无咳嗽、咳痰带血等,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黏膜可自行修复。
2、重度黏膜损伤:若出现大量咯血、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进行止血、抗感染等治疗,如给予止血药物,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或气管插管等操作,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三)感染的处理
1、一旦怀疑患者因吸痰操作引发感染,应及时留取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2、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3、加强患者的呼吸道护理,如增加翻身、拍背的频率,促进痰液排出,防止痰液积聚加重感染。
四、医护人员的培训与管理
1、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的吸痰操作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培训内容应涵盖吸痰并发症的预防、处理以及最新的吸痰技术和理念。
2、建立严格的吸痰操作考核制度,医护人员只有通过考核后才能独立进行吸痰操作。
3、在临床工作中,加强对吸痰操作的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吸痰操作的规范化。
五、结论
吸痰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吸痰并发症的发生率,一旦发生并发症,及时、正确的处理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医护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严格遵守吸痰操作规范,以保障患者的安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