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视觉与机器人视觉:差异解析》
一、定义与范畴
1、计算机视觉
- 计算机视觉是指计算机对图像或视频中的内容进行理解的技术领域,它主要关注从图像或视频数据中提取信息,例如识别图像中的物体、检测物体的位置、对场景进行分类等,计算机视觉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安防监控中的人脸识别、图像编辑软件中的图像内容识别、自动驾驶汽车中的路况感知等,它可以处理来自各种来源的图像和视频,如摄像头拍摄的照片、卫星图像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从技术角度来看,计算机视觉涉及到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多方面的技术,在图像分类任务中,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计算机可以学习到不同物体在图像中的特征表示,从而判断图像中物体的类别。
2、机器人视觉
- 机器人视觉是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具体应用,它的目的是为机器人提供视觉感知能力,使机器人能够在其工作环境中更好地执行任务,机器人视觉不仅要识别物体,还要为机器人的动作决策提供依据,在工业机器人的装配任务中,机器人视觉系统需要识别零件的形状、位置和姿态,以便机器人能够准确地抓取和装配零件。
- 机器人视觉系统通常与机器人的机械结构、控制系统紧密结合,它需要考虑机器人的工作范围、运动轨迹以及操作对象的特性等因素,与计算机视觉相比,机器人视觉更侧重于为机器人的实际操作服务。
二、技术侧重点
1、数据处理与任务目标
- 计算机视觉更注重对图像和视频数据的通用处理和分析,在对大量自然场景图像进行分类时,计算机视觉系统主要关注如何准确地识别图像中的物体类别,如区分猫和狗、汽车和摩托车等,其任务目标往往是对图像内容进行描述或分类,数据来源较为多样化,处理的数据可能是单张图像或者视频中的帧序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机器人视觉则要根据机器人的具体任务需求来处理数据,在仓库物流机器人的视觉系统中,它需要精确地定位货架上货物的位置,并且要考虑机器人自身的运动参数,如机器人的手臂长度、关节运动范围等,以便能够准确地到达货物位置并进行搬运操作。
2、算法适应性
- 计算机视觉算法通常更注重通用性和准确性,在人脸识别算法中,需要在各种光照条件、不同角度下都能准确识别出人脸,这些算法往往在大规模的图像数据集上进行训练,以提高对各种情况的适应性。
- 机器人视觉算法除了准确性外,还需要考虑实时性和鲁棒性,在高速运动的机器人场景中,如足球机器人比赛,机器人视觉系统必须快速处理图像数据,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并且要能够适应场地环境的变化,如光照的突然改变、场地标记的磨损等情况。
三、硬件关联与系统集成
1、硬件要求
- 计算机视觉可以在多种硬件平台上运行,从普通的个人电脑到高性能的图形处理单元(GPU)集群,对于一些图像编辑软件中的简单计算机视觉功能,普通的CPU就可以满足要求,而在处理大规模图像数据或进行深度学习训练时,可能需要强大的GPU来加速计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硬件通常与机器人的本体硬件紧密相连,除了视觉传感器(如摄像头)外,还需要考虑机器人的机械臂、移动底盘等硬件设备的接口和协同工作,在一个焊接机器人的视觉系统中,视觉传感器要与机器人的焊接臂精确配合,视觉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和角度要根据焊接臂的工作范围和操作精度来确定。
2、系统集成
- 计算机视觉系统相对来说更独立,它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软件模块,为其他应用程序提供图像分析服务,一个图像识别的计算机视觉库可以被集成到手机APP中,用于识别照片中的物体。
- 机器人视觉系统则是机器人整体系统的一部分,需要与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系统、传感器系统等进行深度集成,在一个自主导航的机器人中,视觉系统与激光雷达、里程计等传感器协同工作,共同构建机器人的环境地图,并且视觉系统为机器人的导航路径规划提供视觉信息,以避开障碍物和到达目标位置。
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视觉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在定义、技术侧重点、硬件关联与系统集成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它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