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并发症:发生过程与处理措施全解析》
一、低血压
(一)发生过程
椎管内麻醉尤其是蛛网膜下腔麻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时,由于交感神经被阻滞,导致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降低,从而引起血压下降,这种情况通常在麻醉注药后的短时间内(如腰麻后10 - 30分钟)发生,且麻醉平面越高,低血压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可能越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二)处理措施
1、预先扩容
在椎管内麻醉前,快速输入一定量的晶体液(如500 - 1000ml的复方氯化钠溶液)或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以增加血容量,部分代偿因血管扩张而减少的回心血量。
2、调整体位
将患者调整为头低脚高位,以增加回心血量,一般可将手术床的下肢抬高15 - 30度。
3、药物治疗
如果血压下降明显,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麻黄碱是常用的药物,一般每次5 - 10mg静脉注射,可重复使用,它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血管收缩,升高血压,也可使用去氧肾上腺素,每次25 - 50μg静脉注射。
二、呼吸抑制
(一)发生过程
1、高平面椎管内麻醉
当麻醉平面过高(如胸段以上)时,可阻滞肋间肌甚至膈肌的运动神经,导致呼吸肌麻痹,尤其是在颈段或上胸段硬膜外麻醉时,如果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可能迅速导致全脊髓麻醉,引起呼吸停止。
2、阿片类药物辅助应用
在椎管内使用阿片类药物辅助镇痛时,药物可能扩散到高位的呼吸中枢,抑制呼吸,这种呼吸抑制可能在用药后的数小时内逐渐发生。
(二)处理措施
1、呼吸支持
对于轻度呼吸抑制,可给予面罩吸氧,提高氧饱和度,如果呼吸肌麻痹严重,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实施机械通气。
2、调整麻醉平面
如果是椎管内麻醉平面过高引起的,可尝试通过调整患者体位(如头高脚低位)来降低麻醉平面,但效果可能有限。
3、纳洛酮的应用
如果是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可静脉注射纳洛酮,一般初始剂量为0.1 - 0.4mg,根据呼吸恢复情况可重复使用。
三、恶心呕吐
(一)发生过程
1、低血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椎管内麻醉后的低血压可导致脑供血不足,刺激呕吐中枢,引起恶心呕吐。
2、牵拉反应
在腹部手术等操作过程中,手术器械对内脏器官的牵拉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恶心呕吐。
3、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如果局麻药误入血管或用量过大,可能引起局麻药的毒性反应,其中恶心呕吐是早期症状之一。
(二)处理措施
1、纠正低血压
按照上述低血压的处理方法,恢复正常血压,改善脑供血。
2、减少牵拉刺激
手术医生可采用轻柔的操作手法,必要时可进行局部神经阻滞(如腹腔神经丛阻滞)来减轻内脏牵拉反应。
3、药物治疗
可使用抗呕吐药物,如昂丹司琼4 - 8mg静脉注射,或甲氧氯普胺10mg静脉注射,如果是局麻药毒性反应引起的,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如控制惊厥、维持呼吸循环稳定等)。
四、全脊髓麻醉
(一)发生过程
主要是由于硬膜外麻醉时,穿刺针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大量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导致全部脊神经被阻滞,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注药后的几分钟内,患者可迅速出现低血压、呼吸停止、意识丧失等严重症状。
(二)处理措施
1、紧急气道管理
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确保气道通畅,进行机械通气。
2、循环支持
快速输液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如肾上腺素等,同时要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脏功能。
3、其他
维持患者体温,进行脑保护等综合措施,待患者脊神经功能逐渐恢复。
五、硬膜外血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发生过程
多与硬膜外穿刺或置管操作有关,如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穿刺时损伤血管等情况,血肿形成后可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可在术后数小时或数天内逐渐出现,如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大小便失禁等。
(二)处理措施
1、早期诊断
一旦怀疑硬膜外血肿,应尽快进行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明确诊断。
2、手术治疗
如果确诊为硬膜外血肿且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应尽快进行手术减压,清除血肿,以挽救神经功能。
六、神经损伤
(一)发生过程
1、直接损伤
在椎管内穿刺或置管过程中,穿刺针或导管可能直接损伤脊神经或脊髓。
2、化学损伤
局麻药的毒性作用、消毒剂或其他化学物质误入椎管内,可对神经组织造成化学性损伤。
3、缺血性损伤
长时间的低血压、血管痉挛等可导致神经组织缺血,引起损伤。
(二)处理措施
1、观察与支持
对于轻度的神经损伤,可先进行观察,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并维持患者的生理功能稳定,包括血压、血糖等的正常。
2、康复治疗
如果神经功能恢复缓慢,可进行康复治疗,如物理治疗(包括电刺激、按摩等)、功能锻炼等,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及时识别和正确处理至关重要,这需要麻醉医生在术前进行全面评估、术中密切监测、术后精心护理,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