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阶段:从原始到智能的演进》
一、人工管理阶段
在计算机技术刚刚兴起的初期,数据管理处于人工管理阶段,这一阶段具有鲜明的特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从数据存储的角度来看,数据没有专门的存储设备,往往与程序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早期的科学计算中,数据可能就直接硬编码在程序当中,数据缺乏独立性,一旦数据的逻辑结构或者存储结构发生变化,程序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修改,这就像一个手工作坊,每一个产品(程序)都是针对特定的数据定制的,没有通用性可言。
在数据管理方面,没有统一的数据管理软件,程序员需要自己负责数据的组织、存储、检索等操作,在进行一些简单的人口统计程序编写时,程序员要自己设计数据的记录格式,自己编写代码来实现对这些数据的查询、更新等功能,这一阶段的数据共享性极差,因为数据与程序的高度耦合,使得不同程序之间很难共享数据,如果有另一个程序也需要使用相同的数据,基本上需要重新编写一套数据管理的代码,这极大地浪费了人力和物力资源。
二、文件系统阶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文件系统阶段成为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在数据存储方面,数据以文件的形式存储在外部存储设备上,如磁盘等,每个文件都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包括顺序文件、索引文件等多种形式,这使得数据的存储有了一定的组织性,企业的财务数据可以按照月份或者项目类型分别存储为不同的文件,数据的独立性有所提高,文件系统将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存储结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离,当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发生改变时,只要文件系统提供的接口不变,程序不需要做太大的修改。
在数据管理方面,操作系统中的文件管理系统承担了部分数据管理的功能,它提供了基本的文件操作,如创建、删除、读、写等,这使得程序员在处理数据时相对轻松了一些,不需要再像人工管理阶段那样事无巨细地管理数据的底层存储,文件系统阶段的数据共享性仍然有限,虽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共享文件,但是由于文件结构的差异以及缺乏统一的数据管理模式,不同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互依然面临诸多困难,一个用于销售管理的文件中的数据结构可能与库存管理文件的数据结构存在很大差异,要将这两个文件中的数据整合起来进行分析就比较困难。
三、数据库系统阶段
数据库系统阶段代表着数据管理技术的高级形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在数据存储上,数据库系统采用了更为复杂和高效的存储结构,例如关系型数据库中的表结构,它以规范化的形式存储数据,这种结构使得数据的冗余度大大降低,提高了存储空间的利用率,数据库系统能够存储海量的数据,并且支持数据的持久化存储,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像大型的电商平台,每天处理海量的订单、用户信息等数据,都依赖于强大的数据库系统进行存储。
在数据管理方面,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提供了一整套全面的数据管理功能,它包括数据定义语言(DDL)来定义数据库的结构,数据操纵语言(DML)来对数据进行查询、插入、更新和删除等操作,数据库系统还支持多用户并发访问,通过并发控制机制确保数据的一致性,数据库系统具有很强的数据共享性,不同的应用程序可以方便地访问和操作数据库中的数据,企业内部的财务、销售、人力资源等部门都可以通过数据库系统共享和交互数据,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数据库系统还提供了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功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硬件故障、软件错误或人为操作失误等情况,保障数据的可靠性。
从人工管理阶段到文件系统阶段再到数据库系统阶段,数据管理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以适应日益增长的数据量和复杂的数据应用需求,这种发展历程反映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轨迹,也为未来数据管理技术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