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保密实验室现场管理制度》
目的
为加强保密实验室的现场管理,确保实验室所涉及的保密信息、技术、设备等安全,依据实验室保密管理程序,特制定本制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保密实验室范围内的所有区域、人员、设备、信息资料等的现场管理。
人员管理
1、人员准入
- 只有经过严格保密审查并获得授权的人员方可进入保密实验室,审查内容包括人员的身份背景、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新入职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前,必须接受保密培训,明确保密实验室的各项保密规定和自身的保密责任。
- 外来人员进入保密实验室必须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由实验室内部对接人员提出申请,说明外来人员来访目的、停留时间、涉及的工作内容等信息,经实验室负责人及保密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在专人陪同下方可进入。
2、人员行为规范
- 在保密实验室内部,人员应严格遵守实验室的作息时间,不得擅自离岗、串岗,工作期间严禁从事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活动,如玩游戏、浏览无关网页等。
- 人员应妥善保管自己的身份识别卡(如门禁卡等),不得转借他人,离开工作岗位时,应及时锁定工作区域内的设备和文件资料。
- 严禁在保密实验室内部谈论与工作无关的敏感话题,尤其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的话题,对于在实验室内听到、看到的保密信息,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不得泄露。
设备管理
1、设备采购与登记
- 保密实验室的设备采购应遵循严格的保密要求,在采购过程中,应确保设备来源合法、可靠,优先选择具有保密资质的供应商,采购的设备应进行详细的登记,包括设备名称、型号、序列号、采购日期、供应商名称等信息,建立设备台账。
2、设备使用与维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设备使用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熟悉设备的操作流程和保密要求,在使用设备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得擅自更改设备设置或进行非法操作。
-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维护工作应由经过授权的专业人员进行,维护过程中涉及到设备拆卸、维修等操作时,应确保设备中的保密信息不被泄露,对于需要送外维修的设备,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对设备中的保密信息进行清除或加密处理后,方可送出。
- 设备报废时,应按照保密管理程序进行处理,首先对设备中的保密信息进行彻底清除或销毁,然后由相关部门进行评估和审批,确定报废设备的处理方式,如拆解、回收或销毁等。
信息资料管理
1、资料存储
- 保密实验室的信息资料应分类存储,建立专门的文件管理系统,纸质资料应存放在保密文件柜中,文件柜应具备防火、防潮、防虫、防盗等功能,并由专人负责管理,电子资料应存储在加密的存储设备或服务器中,设置严格的访问权限。
2、资料使用与传递
- 信息资料的使用应遵循“按需使用”的原则,人员在使用资料时,应办理借阅手续,明确借阅时间、用途等信息,借阅期间,应妥善保管资料,不得遗失、损坏或擅自复印、传播。
- 在资料传递过程中,无论是内部传递还是外部传递,都应采取保密措施,内部传递应通过保密渠道进行,如保密文件交换箱等;外部传递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采用加密的传输方式或物理介质传递,并对传递的资料进行跟踪和记录。
环境管理
1、物理安全
- 保密实验室应位于安全的建筑区域内,实验室的门窗应具备防盗、防撬功能,安装监控系统和入侵报警系统,对实验室的出入口、重要设备区域、资料存储区域等进行24小时监控。
- 实验室内部的布局应合理,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实验操作区、资料存储区、设备存放区等,各区域之间应进行有效的隔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环境卫生
- 保持保密实验室内部的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清洁打扫,清洁工作应由经过审查的清洁人员进行,在清洁过程中,应确保不接触、不泄露保密信息资料和设备中的保密信息。
监督与检查
1、内部监督
- 保密实验室应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定期对实验室的现场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人员行为规范、设备管理、信息资料管理、环境管理等方面,检查人员应由实验室内部的保密管理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组成。
2、外部监督
- 接受上级保密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整改,积极配合外部审计、认证等机构对保密实验室的审查工作,确保实验室的保密管理符合相关要求。
违规处理
1、违规行为认定
- 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如未经授权进入实验室、泄露保密信息、擅自使用设备等行为进行认定,认定过程应依据相关的监控记录、操作日志、证人证言等证据进行。
2、处罚措施
- 根据违规行为的严重程度,对违规人员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包括警告、罚款、解除劳动合同、追究法律责任等,对违规行为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并采取措施进行弥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