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监护并发症及护理措施:保障患者安全与有效监测》
一、引言
心电监护是临床常用的监测手段,它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等重要生命体征,为病情评估、诊断和治疗提供关键依据,在进行心电监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需要护理人员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加以预防和处理。
二、心电监护的并发症
(一)皮肤损伤
1、压疮
- 长时间使用心电监护电极片粘贴在皮肤上,电极片下的皮肤容易受到压迫,尤其是对于病情较重、活动受限、消瘦或肥胖的患者,局部皮肤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形成压疮。
- 电极片粘贴处皮肤可能会因过敏反应而出现红斑、水疱等,进一步增加了压疮发生的风险。
2、皮肤过敏
- 电极片的黏胶、清洁皮肤用的酒精或碘酒等都可能引起皮肤过敏,患者可表现为粘贴电极片部位皮肤瘙痒、红肿,严重时可出现皮疹,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并可能干扰心电监护的正常进行。
(二)电极片粘贴相关问题
1、电极片脱落
- 患者出汗过多、活动频繁或者皮肤油脂分泌旺盛时,电极片容易粘贴不牢固而脱落,这会导致心电监护信号中断,影响医护人员对患者心律等情况的准确判断。
2、信号干扰
- 电极片粘贴位置不准确,如偏离了正确的心电监测位置,或者电极片与皮肤接触不良,可能会产生信号干扰,表现为心电图波形失真,如出现伪差、基线漂移等,容易误导医护人员对患者心脏电活动的解读。
(三)血管相关并发症(主要针对血压监测)
1、局部血肿
- 在进行动脉血压监测时,如穿刺技术不当或者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穿刺部位可能会出现局部血肿,这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疼痛,还可能影响血压监测的准确性。
2、血栓形成
- 长期留置动脉导管进行血压监测时,导管对血管内膜的刺激以及局部血液动力学改变,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血栓一旦脱落,有引起栓塞的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四)心理问题
1、焦虑
- 患者被连接心电监护设备后,身体上的束缚感、仪器发出的各种声音(如报警声)以及对自身病情的担忧,容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情绪,焦虑可能会导致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从而影响心电监护数据的准确性,同时也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2、睡眠障碍
- 心电监护设备的持续运行、灯光以及医护人员的频繁查房查看监护数据等,都可能干扰患者的睡眠,睡眠不足会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恢复,也可能导致患者情绪更加不稳定。
三、心电监护的护理措施
(一)皮肤护理
1、预防压疮和皮肤过敏
- 选择合适的电极片,尽量使用低敏、透气性好的电极片,对于皮肤敏感的患者,可在电极片粘贴前在皮肤上涂抹一层薄薄的皮肤保护剂。
- 定期更换电极片,一般每24 - 48小时更换一次,更换电极片时,应先用温水清洁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轻轻擦干皮肤后再粘贴新的电极片。
- 在粘贴电极片时,要确保皮肤干燥、无毛发,并且电极片粘贴位置要合适,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受压,对于容易出汗的患者,可适当增加更换电极片的频率,并使用防水电极片。
2、处理皮肤问题
- 如果患者出现皮肤过敏,应立即去除电极片,用温水清洗皮肤,遵医嘱涂抹抗过敏药膏,对于轻度压疮,可采用减压敷料保护局部皮肤,改善受压部位血液循环;对于较严重的压疮,应请伤口护理专家进行评估和处理。
(二)电极片粘贴管理
1、确保电极片粘贴牢固
- 在粘贴电极片前,对患者皮肤进行清洁和准备工作,如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皮肤表面油脂,但要注意避免酒精残留过多刺激皮肤。
- 根据心电监护的要求准确粘贴电极片,一般按照标准的导联位置粘贴,如RA(右臂)、LA(左臂)、LL(左腿)等位置,粘贴后轻轻按压电极片边缘,使其与皮肤充分接触。
- 对于活动较多的患者,可使用胶带或固定带在电极片周围进行加固,但要注意不要影响电极片的导电性。
2、减少信号干扰
- 检查电极片与导联线的连接是否紧密,避免导联线扭曲、打折,在连接心电监护仪前,可先对电极片进行测试,确保其传导性能良好。
- 如果出现信号干扰,应首先检查电极片粘贴情况,必要时重新粘贴电极片,要注意避免周围环境中的电磁干扰,如将手机等电子设备远离心电监护仪。
(三)血管相关护理(针对血压监测)
1、预防局部血肿
- 在进行动脉穿刺时,应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和穿刺技术规范,穿刺后要进行有效的压迫止血,压迫时间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穿刺部位而定,一般为5 - 15分钟。
- 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等情况,一旦发现血肿形成,应立即停止穿刺部位的操作,重新评估并进行冷敷等处理以减少出血和肿胀。
2、预防血栓形成
- 对于长期留置动脉导管的患者,要定期用肝素盐水冲洗导管,保持导管通畅,要密切观察患者穿刺肢体的血液循环情况,如皮肤颜色、温度、感觉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四)心理护理
1、减轻焦虑
- 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解释心电监护的目的、过程和意义,让患者了解心电监护是为了更好地监测其病情,保障其健康。
- 在操作过程中,要动作轻柔,减少患者的不适感,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如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倾听患者的担忧等。
2、改善睡眠
- 调整心电监护仪的报警音量,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报警声音对患者睡眠的干扰,合理安排医护人员查房时间,尽量减少夜间对患者的打扰,如果患者睡眠障碍严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适当的镇静催眠药物。
四、结论
心电监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关并发症不容忽视,通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包括皮肤护理、电极片粘贴管理、血管相关护理和心理护理等,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心电监护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促进患者的康复,护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密切观察患者在心电监护过程中的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