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网基础数据治理方法全解析:提升配网管理效能的关键举措》
一、配网基础数据治理的重要性
配网基础数据是配电网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的基石,准确、完整、一致的基础数据能够确保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优化资源配置,并为电力企业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在实际工作中,配网基础数据往往存在数据不准确、不完整、更新不及时以及数据格式不统一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配网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因此需要有效的治理方法。
二、配网基础数据治理方法包括
(一)数据清查与核对
1、资产清查
- 对配网中的各类设备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包括变压器、开关柜、线路等,通过实地盘点,确定设备的实际位置、型号、规格等信息,与现有资产台账进行比对,在清查变压器时,要检查其铭牌上的额定容量、电压等级、出厂编号等信息是否与台账记录一致,对于存在差异的情况,详细记录并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设备更新换代但台账未及时修改,或者是在前期数据录入时存在错误。
2、拓扑关系核对
- 配网的拓扑结构反映了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通过对变电站、线路、开闭所、配电室等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核对,确保其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生产管理系统(PMS)中的拓扑关系准确无误,在线路分支连接点处,要核实是否存在遗漏或错误的连接关系,这可以通过现场勘查和系统图形比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保障在进行潮流计算、故障分析等操作时数据的准确性。
(二)数据标准化
1、数据格式规范
- 统一配网基础数据的格式,例如对于设备名称,制定统一的命名规则,以线路名称为例,规定按照“电压等级 - 线路起止点 - 线路编号”的格式进行命名,像“10kV光明路 - 幸福小区1号线”,对于设备参数,确定统一的单位和数据精度,如变压器的损耗参数以千瓦(kW)为单位,且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2、数据分类标准
- 对配网基础数据进行合理分类,将设备按照功能、电压等级等因素进行分类,将配网设备分为一次设备(如变压器、断路器等)和二次设备(如继电保护装置、测控装置等),在一次设备中又按照电压等级分为10kV、35kV等不同等级的设备类别,这样的分类有助于数据的管理和查询,提高数据的可用性。
(三)数据质量管理
1、数据质量评估指标建立
- 设定数据质量评估指标,如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等,准确性指标可以通过数据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来衡量,例如设备参数的准确率;完整性指标则关注数据是否存在缺失部分,如设备台账中必填项的完整率;一致性指标衡量不同系统之间相同数据的一致性,如GIS系统和PMS系统中设备地理位置信息的一致性。
2、数据质量监控与改进
- 建立数据质量监控机制,定期对配网基础数据进行质量检查,通过数据质量分析工具,发现数据质量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如果发现某类设备的参数完整性较低,要分析是由于数据录入流程不完善还是存在技术障碍,然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如优化数据录入界面,增加必填项的提示等。
(四)数据更新与维护机制
1、实时数据采集
- 利用智能电表、传感器等设备实现配网数据的实时采集,智能电表可以实时采集用户的用电量、电压、电流等数据,传感器可以监测线路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这些实时数据能够及时反映配网的运行状态,为配网的调度和管理提供依据。
2、定期数据更新
- 制定数据更新计划,定期对配网基础数据进行更新,对于设备的新增、改造、退役等情况,要及时在相关系统中更新数据,如当一台新的变压器投入运行时,要在资产台账、运行管理系统等多个系统中同步更新其相关信息,包括设备的投运日期、初始状态等。
(五)数据整合与共享
1、多系统数据整合
- 配网管理涉及多个系统,如GIS系统、PMS系统、营销系统等,通过数据接口等技术手段,将这些系统中的基础数据进行整合,将GIS系统中的配网地理信息与PMS系统中的设备运行信息进行整合,实现设备的可视化管理,可以建立数据中心,将各个系统的数据集中存储和管理,以便进行数据的交互和共享。
2、数据共享与协同
- 在电力企业内部,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运维部门可以将设备的运行状态数据共享给规划部门,规划部门在进行配网规划时能够充分考虑设备的运行情况,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规划,通过建立协同工作机制,不同部门可以共同对配网基础数据进行治理和维护,提高数据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配网基础数据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数据清查、标准化、质量管理、更新维护以及整合共享等多方面入手,不断提高配网基础数据的质量,从而提升配网的整体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