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护理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低氧血症
(一)发生原因
1、吸痰过程中,吸痰管插入气道,负压吸引会导致肺泡内的氧气被吸出,尤其是吸痰时间过长、负压过大时,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2、吸痰操作刺激患者气道,引起患者呛咳,咳嗽反射会消耗患者体内的氧气储备,导致低氧血症。
(二)预防措施
1、控制吸痰时间,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
2、选择合适的负压,一般成人负压为300 - 400mmHg,儿童为250 - 300mmHg。
3、在吸痰前,可给予患者高浓度氧气吸入1 - 2分钟,提高患者体内的氧储备。
(三)处理方法
1、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低氧血症的表现,如呼吸困难、发绀等,应立即停止吸痰,给予患者高流量氧气吸入。
2、若患者情况严重,可使用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直到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
二、呼吸道黏膜损伤
(一)发生原因
1、吸痰管质地过硬,在插入和抽吸过程中容易刮伤呼吸道黏膜。
2、操作手法不当,如动作粗暴、吸痰管插入过深或反复在同一部位吸痰等。
3、患者呼吸道黏膜本身较为脆弱,如老年人、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等。
(二)预防措施
1、选择质地柔软、光滑、管径合适的吸痰管。
2、加强护理人员的操作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吸痰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插入过深,且不要在同一部位反复吸痰。
3、对于呼吸道黏膜脆弱的患者,操作时更要谨慎。
(三)处理方法
1、轻度黏膜损伤者,可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黏膜可自行修复。
2、若损伤较严重,出现出血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吸痰,遵医嘱给予止血药物,如云南白药等,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防止血液堵塞气道。
三、感染
(一)发生原因
1、吸痰操作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如果吸痰管消毒不严格,很容易将细菌带入患者呼吸道,引起感染。
2、吸痰过程中,若没有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如吸痰时护理人员的手污染了吸痰管接口等,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3、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也是发生感染的一个因素。
(二)预防措施
1、严格遵守吸痰管的消毒制度,使用一次性吸痰管,若为可重复使用的吸痰管,必须按照规范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
2、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护理人员操作前要洗手,戴无菌手套,吸痰管接口处要保持无菌。
3、对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采取适当的预防感染措施,如加强营养支持等。
(三)处理方法
1、若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应及时留取痰液标本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加强患者的呼吸道护理,如给予雾化吸入等,促进痰液排出,减轻呼吸道炎症。
四、心律失常
(一)发生原因
1、吸痰过程中引起的低氧血症,可导致心肌缺氧,从而诱发心律失常。
2、吸痰操作刺激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心律失常。
(二)预防措施
1、同低氧血症的预防措施,避免患者出现低氧血症。
2、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减少对迷走神经的刺激。
(三)处理方法
1、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应立即停止吸痰,连接心电监护仪,观察患者的心律变化。
2、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遵医嘱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药物。
五、肺不张
(一)发生原因
1、吸痰管插入过深,堵塞支气管,导致相应肺叶的通气障碍,引起肺不张。
2、吸痰时负压过大,将周围小气道吸瘪,也会造成肺不张。
(二)预防措施
1、正确掌握吸痰管插入的深度,一般插入深度为患者有咳嗽反应即可。
2、控制吸痰负压,避免负压过大。
(三)处理方法
1、发现肺不张后,可通过改变患者体位、拍背等方法促进肺复张。
2、严重者可采用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清除堵塞物,使肺复张。
在吸痰护理操作中,护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生并发症,要及时、正确地进行处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