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数据仓库的主要特点》
一、面向主题
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按照一定的主题域进行组织的,与传统的操作型数据库面向事务处理不同,它更关注特定的业务主题,如销售、客户、库存等。
1、主题的界定
- 主题是对企业信息系统中数据的一种高层次的抽象和归类,在销售主题下,可能会包含与销售相关的订单信息、销售渠道数据、客户购买记录等,这种界定有助于从业务角度对数据进行整合,避免数据分散在不同的业务系统中难以分析的问题。
- 每个主题都有自己明确的范围,并且主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比如销售主题和客户主题相关联,通过销售订单中的客户标识可以将两个主题的数据联系起来,从而可以分析不同客户的销售行为、购买偏好等。
2、与操作型数据的区别
- 操作型数据主要关注的是日常业务操作的处理,如订单的录入、库存的更新等,数据是分散在各个业务流程中的,而数据仓库面向主题的数据组织方式使得数据在逻辑上更加集中,便于进行跨部门、跨业务流程的分析。
- 操作型数据的存储结构是为了满足事务处理的高效性,而数据仓库的面向主题结构是为了满足分析需求,在操作型数据库中,订单表可能按照订单处理的先后顺序存储,而在数据仓库的销售主题下,订单数据可能会按照销售地区、销售时间等分析维度进行重新组织。
二、集成性
1、数据来源的多样性
- 数据仓库的数据来源于多个不同的数据源,包括企业内部的各种业务系统(如ERP系统、CRM系统、SCM系统等)、外部数据(如市场调研数据、行业数据等),这些数据源的数据格式、数据编码、数据语义等往往存在差异。
- 不同的业务系统可能使用不同的日期格式,有的是“YYYY - MM - DD”,有的是“MM/DD/YYYY”;在数据编码方面,对于产品类别,不同系统可能有不同的编码规则,数据仓库需要对这些来自不同源的数据进行集成。
2、数据集成的过程
- 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抽取(Extract),从各个数据源中获取相关的数据,然后是数据的转换(Transform),包括数据格式的统一、数据编码的转换、数据语义的映射等,将不同日期格式统一为“YYYY - MM - DD”,将不同的产品类别编码转换为数据仓库内部统一的编码。
- 最后是数据的加载(Load),将经过抽取和转换后的集成数据加载到数据仓库中,这个过程需要处理数据的不一致性,如数据重复、数据缺失等问题,通过数据集成,数据仓库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数据视图,使得企业可以基于整合后的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
三、时变性
1、数据的时间特性
- 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它记录了企业从过去到现在的业务数据的历史轨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通常包含时间戳,用于标识数据的时间属性。
- 销售数据会随着每天、每月、每年的销售业务不断更新,这些数据按照时间顺序存储在数据仓库中,通过分析不同时间段的销售数据,可以发现销售的季节性波动、长期增长趋势等。
2、数据的更新策略
- 数据仓库的数据更新可以采用定期更新(如每天、每周、每月更新一次)或增量更新的方式,定期更新是将某个时间段内的所有数据重新加载到数据仓库中,而增量更新则只更新自上次更新以来发生变化的数据。
- 对于一个大型企业的销售数据仓库,如果采用定期更新,可能会在每天凌晨将前一天的销售数据全部重新加载;如果采用增量更新,则只加载当天新产生的订单数据、订单状态变更数据等,数据仓库的时变性使得企业能够进行历史数据分析、趋势预测等操作。
四、非易失性
1、数据的稳定性
- 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一旦被加载,就不会轻易被修改或删除,这与操作型数据库不同,操作型数据库中的数据需要不断地进行增删改操作以满足业务操作的需求。
- 数据仓库主要用于分析目的,数据的稳定性确保了分析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当分析某一季度的销售数据时,如果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稳定的,那么不同时间进行相同的销售分析,结果应该是相同的(除非有新的数据被加载进来)。
2、数据的存储方式
- 为了保证数据的非易失性,数据仓库通常采用大容量的存储设备,如磁盘阵列等,数据仓库会对数据进行备份,以防止数据丢失,在数据存储结构方面,数据仓库会采用适合分析的数据结构,如星型模型、雪花模型等,这些结构在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同时,也有利于数据的查询和分析,并且不会因为频繁的修改操作而破坏数据的结构。
数据仓库的面向主题、集成性、时变性和非易失性等主要特点,使其成为企业进行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这些特点的深入理解和运用,企业可以更好地挖掘数据价值,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