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专项治理:规范市场秩序,净化营商环境》
一、专项治理的背景与意义
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该领域暴露出一系列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从市场公平竞争的角度看,一些地方存在着围标串标现象,部分企业相互勾结,通过事先约定投标报价、技术方案等手段,排挤其他合法竞争者,使得真正有实力、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无法进入项目建设,这不仅损害了其他企业的合法权益,也阻碍了行业的创新发展。
在资源配置方面,由于招标投标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可能导致资源流向一些缺乏能力和效率的企业或项目,一些低质量的工程建设企业中标后,无法有效利用资源,造成资源的浪费,如材料的过度损耗、工期的拖延等。
对于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而言,不良的招标投标行为往往伴随着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问题,中标企业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在建设过程中降低标准,这不仅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开展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具有深远意义,这一举措有助于重塑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各个企业能够在公正的平台上展示实力,促进资源向优质企业和项目的合理流动,从而提高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效益,保障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专项治理的主要内容与措施
(一)排查重点问题
1、对招标人方面,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规避招标、虚假招标的行为,有些招标人通过拆分项目、化整为零等手段,使项目达不到法定招标规模,从而规避招标程序,还有些招标人故意设置不合理的招标条件,如过高的资质要求、特定的业绩条件等,其目的是为特定企业量身定制招标条款,排斥其他潜在投标人。
2、针对投标人,严厉打击围标串标、弄虚作假等行为,除了传统的企业之间私下勾结围标串标外,还要关注利用新技术手段进行的隐蔽性围标串标行为,通过操纵电子招投标系统中的数据传输、信息加密等环节,实现非法的串标操作,在弄虚作假方面,检查投标人是否伪造资质证书、业绩证明、人员资格等材料来骗取中标资格。
3、对于评标专家,要审查其评标过程中的不公正行为,包括是否收受投标人的贿赂或其他利益,从而在评标过程中给予特定投标人高分或特殊照顾;是否存在不按照评标标准进行评审,随意打分的情况等。
(二)强化制度建设
1、完善招标投标法律法规体系,根据市场发展和治理需求,对现行的招标投标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补充,明确界定各种违规行为的界限和处罚标准,使执法部门在处理问题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构建全国统一的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信用信息平台,将招标人、投标人、评标专家等各方主体的信用信息进行整合,对存在不良行为的主体进行记录,并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信用惩戒,如限制参与招标项目、提高投标保证金比例等,对信用良好的主体给予激励政策,如简化投标手续、优先推荐等。
(三)加强监管力度
1、整合监管力量,打破部门之间的监管壁垒,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发展改革部门、建设部门、财政部门等11个部门在专项治理过程中要实现信息共享、联合执法,避免出现监管空白和重复监管的情况。
2、创新监管方式,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对招标投标活动中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交易行为、围标串标线索等,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投标人之间的报价规律、人员关联等情况,快速锁定可能存在问题的投标行为。
三、专项治理的预期成果与展望
(一)预期成果
1、短期来看,通过严厉打击各类突出问题,能够有效遏制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的不良风气,围标串标、规避招标等现象将显著减少,市场秩序将得到初步改善,投标人将更加注重自身实力的提升和诚信建设,而不是寻求不正当竞争手段。
2、中期成果将体现在制度建设的完善和监管效能的提升上,新的招标投标法律法规和信用管理制度将逐步发挥作用,形成一套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监管部门能够更加高效地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招标投标活动将更加规范、透明。
3、长期来看,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将形成健康、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优质的工程建设企业将脱颖而出,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将大幅提高,这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进程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展望
随着专项治理的深入开展,未来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还可以进一步与国际先进经验接轨,学习国际上在招标投标透明度、环境保护要求、社会责任考量等方面的有益做法,不断提升我国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的国际化水平,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如区块链技术在招标投标中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为打造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标投标环境提供技术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开展的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将对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