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结构物计算机视觉技术:突破隧道结构计算难点的新路径》
一、隧道结构计算的难点
(一)复杂的地质条件影响
1、隧道穿越的地层往往具有多样性,从软土到坚硬的岩石不等,不同的地质特性对隧道结构的受力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软土地层容易产生较大的变形,在计算隧道结构的稳定性时,需要考虑土体的流变特性,这涉及到复杂的本构关系模型,而在岩石地层中,岩石的节理、裂隙分布情况以及岩石的强度各向异性等因素增加了结构计算的复杂性,准确地将这些地质因素量化并纳入结构计算模型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地下水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地下水位的变化、水压力的作用以及地下水对地层的软化作用等,都会改变隧道结构的受力状态,在计算时,要精确模拟地下水与隧道结构、地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涉及到多相流和渗流力学等复杂的理论。
(二)隧道结构自身的复杂性
1、隧道的形状多样,常见的有圆形、矩形、马蹄形等,不同形状的隧道结构在受力分析时需要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圆形隧道结构在均匀地层压力下的受力分析可以采用弹性力学中的厚壁圆筒理论,但对于非圆形隧道,如矩形隧道,其角点处会产生应力集中现象,需要采用更复杂的数值计算方法,如有限元法来精确分析应力分布。
2、隧道结构通常是一个三维空间结构体,其内部还有诸如衬砌、防水层、锚杆等多种构件,这些构件之间相互作用,协同工作,在结构计算中,要准确模拟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和协同工作机制是很困难的,衬砌与锚杆之间的力的传递关系,不仅与构件自身的力学性能有关,还与它们的安装角度、间距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动态变化的施工过程影响
1、隧道施工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施工过程中,开挖步骤、支护时机等都会对隧道结构的受力产生影响,在隧道开挖过程中,随着开挖面的推进,地层应力不断重新分布,隧道结构的受力状态也随之不断变化,这种动态变化很难通过传统的静态计算方法来准确模拟,需要采用考虑施工过程的动态数值模拟方法。
2、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众多,如施工误差、爆破震动(在采用爆破开挖方法时)等,施工误差可能导致隧道结构的几何形状与设计不符,从而影响结构的受力性能,爆破震动可能会对已建成的隧道结构产生附加的动荷载,在结构计算中需要考虑如何合理地评估这种动荷载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
二、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解决隧道结构计算难点中的应用
(一)地质条件评估方面
1、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通过对隧道掌故面图像的分析,快速识别地层的岩性,利用高分辨率的图像采集设备获取掌故面的图像后,通过图像识别算法可以区分不同的岩石类型、识别岩石的节理和裂隙分布,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类算法可以对不同纹理特征的岩石图像进行分类,从而为结构计算提供准确的地质参数。
2、对于地下水的监测,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结合光纤传感器等设备,光纤传感器可以感知地下水的湿度变化,计算机视觉技术则可以对传感器的监测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通过对传感器周围图像的分析,可以判断地下水的渗流方向和渗流范围,为准确计算水压力对隧道结构的影响提供依据。
(二)隧道结构自身分析方面
1、在隧道结构形状和尺寸的精确测量上,计算机视觉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在隧道内部设置多个摄像头,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可以精确获取隧道结构的实际形状和尺寸,这对于修正结构计算模型中的几何参数非常关键,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隧道结构的实际形状与设计有偏差,可以及时将修正后的几何参数代入结构计算模型中,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2、对于隧道内部构件的协同工作分析,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对构件的变形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在构件表面设置标记点,利用图像分析技术可以获取标记点的位移变化,从而推断构件的变形情况,对于衬砌结构的变形监测,可以根据衬砌表面标记点的位移来分析衬砌与锚杆之间的力的传递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进而优化结构计算模型中的连接关系参数。
(三)施工过程动态监测方面
1、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对隧道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控,通过对开挖面的图像分析,可以实时掌握开挖进度、开挖面的平整度等信息,结合数值模拟技术,可以根据开挖进度动态调整结构计算模型中的应力边界条件,当开挖面推进到某一位置时,根据图像分析得到的开挖面形状和地层暴露情况,及时更新结构计算模型中的地层应力释放情况,使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受力状态。
2、在应对施工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方面,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对施工误差进行快速检测,通过对隧道结构施工后的图像与设计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准确识别施工误差的位置和大小,对于爆破震动的监测,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结合加速度传感器,通过对传感器周围图像的分析来判断震动对隧道结构表面的影响,为结构计算中动荷载的合理评估提供依据。
隧道工程结构物计算机视觉技术为解决隧道结构计算中的诸多难点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有效的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标签: #计算机视觉技术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