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灾难恢复能力的六个等级》
在当今数字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数据的安全性和业务的连续性至关重要,灾难恢复能力的等级划分有助于企业和组织明确自身应对灾难的能力,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保障关键业务的持续运行,灾难恢复能力分为六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一、等级一:基本支持
这是灾难恢复能力的最低等级,在这个等级下,组织具备一些基本的恢复措施,可能有数据备份,但备份的频率相对较低,可能是每周或更长时间进行一次备份,备份存储的介质可能只是简单的外部硬盘或者磁带,并且存储在本地的某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如与主服务器不同的房间,这种等级下的恢复能力非常有限,一旦发生灾难,如火灾、洪水等,可能会导致数据的严重损失,而且从灾难发生到开始恢复业务的时间(RTO,Recovery Time Objective)会很长,可能长达数天甚至数周,恢复点目标(RPO,Recovery Point Objective)也比较差,可能会丢失数天的数据,对于小型的、对数据不太敏感的企业或者业务来说,可能暂时可以接受这个等级的灾难恢复能力,但从长远来看,风险较大。
二、等级二:备用场地支持
相比于等级一,等级二增加了备用场地的概念,企业会有一个备用的工作场地,但这个场地的设备和资源相对有限,数据备份的频率有所提高,可能达到每天备份一次,备份数据会存储在备用场地,这样在主场地发生灾难时,可以将部分关键业务转移到备用场地进行恢复,不过,这个等级下的备用场地可能缺乏完整的基础设施,例如网络带宽可能不足,服务器配置可能较低,无法完全承担主场地的所有业务,RTO可能缩短到1 - 2天,RPO也能有所改善,大概丢失一天的数据,这种等级适合一些中型企业,其业务对连续性有一定要求,但可以容忍一定时间的业务中断和少量数据丢失。
三、等级三:电子传输和部分设备支持
在这个等级,数据备份采用电子传输的方式,能够更及时地将数据传输到备用场地,除了具备备用场地外,还会有部分关键设备在备用场地随时待命,对于核心业务系统的服务器,会有备用服务器在备用场地,数据备份的频率可以达到每小时或者更短时间备份一次,这大大提高了RPO,可能只丢失数小时的数据,RTO也进一步缩短到12 - 24小时左右,企业在这个等级下,可以利用电子传输手段确保数据的相对完整性,并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启动部分关键业务,这一等级适合对业务连续性要求较高的企业,如金融行业的一些中小规模机构。
四、等级四:电子传输及完整设备支持
此等级下,数据通过电子传输实时或准实时地传送到备用场地,备用场地配备了完整的与主场地相匹配的设备,无论是服务器、存储设备还是网络设备等,都能够在灾难发生时迅速切换,以保障业务的连续性,数据备份几乎是实时进行的,RPO非常小,可能只丢失几分钟的数据,RTO也能缩短到数小时以内,企业在这个等级下,可以在灾难发生后迅速将业务切换到备用场地,对客户和业务运营的影响降到很低,这种等级适合大型企业、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部门等对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完整性要求极高的组织。
五、等级五:实时数据传输及完整设备支持
等级五的特点是实现了实时数据传输,数据在主场地和备用场地之间同步更新,备用场地的设备不仅完整,而且随时处于热备状态,可以在瞬间接管主场地的业务,RPO几乎为零,也就是几乎不会丢失数据,RTO也非常短,可能在几分钟之内就能完成业务的切换,这一等级对于那些业务不能有丝毫中断的企业,如大型的金融交易中心、航空交通管制系统等至关重要。
六、等级六:零数据丢失及自动切换
这是灾难恢复能力的最高等级,在这个等级下,不仅实现了零数据丢失,而且从灾难检测到业务切换完全是自动化的过程,系统能够自动检测到主场地的故障,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业务切换到备用场地,并且保证业务的持续运行没有任何中断,无论是硬件故障、软件故障还是自然灾害等任何可能的灾难情况,都能够以最高的效率应对,这种等级适合对业务连续性要求极高、数据价值极高且不容许任何风险的关键行业,如一些国家级的重要基础设施管理部门等。
不同等级的灾难恢复能力适用于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业务需求的组织,企业和组织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成本、业务重要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灾难恢复能力等级,以确保在面临灾难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业务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安全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