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实验室保密管理制度》
总则
1、目的
为确保实验室所涉及的各类机密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保护实验室的知识产权、科研成果以及相关方的利益,特制定本保密管理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全职人员、兼职人员、访问学者、研究生等)、合作单位以及可能接触到实验室保密信息的其他人员。
3、定义
(1)保密信息:指实验室在科研、教学、开发、技术服务等活动中涉及的尚未公开的技术秘密、商业秘密、研究数据、实验方案、研究成果、客户信息等具有保密性的信息。
(2)技术秘密:包括实验室的新技术、新工艺、新配方、新设计、新模型等技术创新成果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料和技术诀窍等。
(3)商业秘密:涉及实验室的经营策略、财务状况、合作协议中的商业条款、未公开的招投标信息等。
保密组织与职责
1、保密委员会
实验室设立保密委员会,由实验室负责人担任主任,成员包括各研究室负责人、行政管理人员等,保密委员会负责制定保密政策、审查保密制度的执行情况、协调处理保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等。
2、工作人员保密职责
(1)所有工作人员应签署保密协议,明确其保密义务和责任。
(2)遵守本保密管理制度,不得泄露保密信息。
(3)妥善保管所接触到的保密信息载体,如纸质文件、电子存储设备等。
(4)在对外交流、合作、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等活动中,严格遵守保密规定,对涉及保密信息的内容进行审查和处理。
保密信息的分类与标识
1、分类原则
根据保密信息的重要性、敏感性和泄密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将保密信息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个等级。
(1)绝密级:涉及实验室核心技术、重大科研项目的关键技术参数、未公开的重大发明创造等,一旦泄露将对实验室的核心竞争力造成毁灭性打击。
(2)机密级:包括重要的科研成果、尚未公开的技术改进方案、部分客户的敏感信息等,泄露会严重损害实验室的利益和声誉。
(3)秘密级:如一般性的实验数据、内部工作流程、普通客户信息等,泄露可能会对实验室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标识方法
对于纸质文件,应在文件的首页或明显位置标注保密等级(如“绝密”“机密”“秘密”字样)、保密期限(如“保密期限:[起始日期] - [结束日期]”)和编号,对于电子文件,应在文件属性或文件名中体现保密等级等相关信息。
保密信息的存储与保管
1、纸质文件
(1)绝密级文件应存放在专门的保险柜中,保险柜的钥匙由专人保管,同时建立严格的借阅登记制度。
(2)机密级和秘密级文件应存放在带锁的文件柜中,按照类别和编号有序存放。
(3)对纸质文件的存储环境应进行安全管理,防止火灾、水灾、盗窃等情况发生。
2、电子文件
(1)实验室应建立安全的网络存储系统,如加密的服务器或云存储平台,用于存储保密电子文件。
(2)对重要的电子文件应进行加密处理,加密密钥应妥善保管,不得随意泄露。
(3)定期对电子文件进行备份,备份数据应存储在异地的安全存储介质中。
保密信息的使用与借阅
1、使用原则
(1)工作人员应根据工作需要使用保密信息,不得超出授权范围使用。
(2)在使用保密信息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如在保密区域内使用、避免无关人员在场等。
2、借阅程序
(1)借阅保密文件(包括纸质和电子文件)时,应填写借阅申请表,注明借阅目的、借阅期限、拟使用的范围等信息。
(2)借阅绝密级文件需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机密级文件需经研究室负责人批准,秘密级文件经文件保管人员同意即可。
(3)借阅人应妥善保管借阅的文件,不得转借他人,到期应及时归还。
保密信息的传输
1、内部传输
(1)在实验室内部传输保密信息时,应优先使用实验室内部的安全网络系统,如局域网。
(2)对于重要的保密信息,可采用加密的传输方式,确保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2、外部传输
(1)当需要向外部单位或个人传输保密信息时,应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审批。
(2)对于绝密级信息,原则上不得向外传输,如确有必要,应签订严格的保密协议,并采用最高级别的加密传输手段。
(3)机密级和秘密级信息在向外传输时,也应签订保密协议,并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加密传输方式,如加密电子邮件、虚拟专用网络(VPN)等。
保密检查与监督
1、定期检查
保密委员会应定期对实验室的保密工作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保密制度的执行情况、保密信息的存储与使用情况、人员的保密意识等。
2、不定期抽查
在日常工作中,保密委员会可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保密工作中的问题。
3、违规处理
(1)对于违反本保密管理制度的人员,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解除劳动合同(或辞退)等处理措施。
(2)如因违反保密制度给实验室造成重大损失的,应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保密教育与培训
1、培训计划
实验室应制定年度保密教育与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保密培训。
2、培训内容
包括保密法律法规、实验室保密制度、保密技术与方法、保密案例分析等。
3、培训效果评估
每次培训结束后,应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通过考试、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工作人员对保密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改进培训工作。
附则
1、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如有未尽事宜,由保密委员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2、实验室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国家和地方的保密法律法规,适时对本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