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现存问题剖析:基于设施配置原则的视角》
一、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遵循的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
1、区域公平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应在不同区域的乡村之间实现公平配置,无论是山区、平原还是沿海地区的乡村,都应享有基本相同水平的公共服务设施,在教育设施方面,不能让偏远山区的乡村学校缺乏基本的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而城市周边的乡村学校却设施完备,这要求政府在规划和资源分配时,要充分考虑各区域乡村的实际需求,根据人口数量、地理条件等因素合理布局教育设施,确保每个乡村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2、群体公平
针对乡村中的不同群体,如老年人、儿童、妇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要体现公平性,为方便老年人的出行和生活,在乡村道路规划中应设置无障碍通道;在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方面,要考虑到老年人、儿童等群体就医的特殊需求,配备相应的医疗设备和专业医护人员,为不同群体提供平等的医疗服务保障。
(二)需求导向原则
1、基本需求满足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首先要满足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包括住房、饮水、供电、通信等方面,以饮水设施为例,应确保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在一些贫困地区的乡村,过去存在饮水困难或饮水安全隐患的问题,饮水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必须以满足村民基本的健康饮水需求为出发点,住房保障也是重要的基本需求,要为低收入家庭提供适宜居住的住房保障措施。
2、发展需求适应
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也要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在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需要配套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如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接待中心等,随着农村电商的兴起,对物流配送设施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包括快递服务点的设置等,以适应乡村产业发展带来的新需求。
(三)整合与共享原则
1、设施整合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应进行整合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在一些乡村,可以将文化活动室、党员活动室、村民议事室等功能进行整合,建设综合性的公共活动场所,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和建设资金,还能提高设施的利用率,又如,将体育健身设施与休闲广场进行整合,使村民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能够进行体育锻炼。
2、资源共享
鼓励乡村与周边地区、乡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共享,相邻的几个乡村可以共享一些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通过建立共享机制,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单个乡村的购置成本,在教育资源方面,也可以探索乡村学校之间的师资共享,优秀教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流动授课,让更多的乡村学生受益。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
1、环境可持续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要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要采用环保、可持续的处理技术,避免对乡村周边的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在能源利用上,鼓励采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路灯的设置,既可以满足照明需求,又能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2、经济可持续
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要考虑经济的可持续性,在建设过程中要合理控制成本,避免过度追求高标准而造成资源浪费,在乡村道路建设中,要根据实际的交通流量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建设标准,要探索多元化的运营模式,如对于一些公共服务设施可以采用公私合营(PPP)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提高设施的运营效率和经济可持续性。
二、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
(一)公平性方面的问题
1、区域差距明显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不同区域之间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存在较大差距,东部沿海地区的乡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方财政充足,其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较为完善,这些地区的乡村学校可能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医疗卫生设施也比较先进,有专业的医疗团队和齐全的医疗设备,而中西部一些偏远山区的乡村,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和经济发展滞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学校可能只有基本的教学用具,师资短缺且素质参差不齐;医疗卫生设施简陋,缺乏基本的药品和医疗设备,村民就医困难。
2、特殊群体需求未充分满足
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对特殊群体的关注还不够,以老年人为例,虽然一些乡村建设了公共活动场所,但很多场所缺乏适合老年人的无障碍设施和专门的休闲娱乐设施,在公共交通方面,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出行的便利性,车辆停靠站点设置不合理,车内设施也未针对老年人进行优化,对于残疾人来说,很多乡村的公共设施缺乏无障碍通道,公共建筑内也没有相应的辅助设施,导致他们在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中面临诸多不便。
(二)需求导向方面的问题
1、基本需求保障仍有漏洞
部分乡村在基本生活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方面仍存在问题,在住房方面,一些贫困乡村还存在危房现象,村民的居住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在饮水安全上,尽管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善,但仍有部分地区的乡村存在水质不稳定、供水设施老化等问题,在供电方面,一些偏远乡村电力供应不稳定,遇到恶劣天气容易出现停电现象,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
2、发展需求响应滞后
随着乡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对发展需求的响应明显滞后,在乡村产业转型过程中,许多乡村开始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但与之相配套的仓储、物流、营销等公共服务设施却未能及时跟上,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由于缺乏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基本设施,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制约了乡村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农村电商发展方面,物流配送网络不完善,快递服务点覆盖范围有限,导致农产品的销售和物资的采购受到限制。
(三)整合与共享方面的问题
1、设施整合不到位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存在各自为政、缺乏整合的现象,在一些乡村,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娱乐设施分散建设,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各个设施单独占地,规模较小,功能单一,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而且无法满足村民多样化的需求,在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上,也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不同部门分别管理不同的设施,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导致设施的运营效率低下。
2、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尽管资源共享在理论上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资源共享面临诸多困难,由于乡村之间存在行政区划的限制和利益分配的矛盾,相邻乡村之间难以达成资源共享的共识,在农业机械设备共享方面,由于不同乡村的农业生产计划和设备使用需求不同,协调起来非常困难,缺乏有效的共享平台和管理制度,导致资源共享缺乏可操作性,在教育师资共享方面,没有合理的调配机制和激励措施,优秀教师不愿意到其他乡村流动授课。
(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
1、环境可持续面临挑战
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对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乡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池塘等水体中,造成水体污染,影响农村生态环境,在垃圾处理方面,部分乡村仍然采用简单的填埋方式,缺乏科学的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可能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如不合理的道路建设可能破坏山体植被,影响生态平衡。
2、经济可持续性堪忧
许多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缺乏经济可持续性的考量,在建设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过度依赖上级财政拨款,盲目建设高标准的公共服务设施,而不考虑当地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在运营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运营管理模式和资金来源,许多设施陷入闲置或低效运营的状态,一些乡村建设的文化活动中心,由于缺乏后续的运营资金和专业的管理人才,无法正常开展文化活动,设施利用率极低,由于乡村人口外流等因素,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者相对较少,难以通过使用者付费等方式实现自我维持和发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