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全解析》
一、低氧血症
(一)预防
1、严格掌握吸痰指征,避免不必要的吸痰,当患者出现咳嗽、呼吸不畅、听诊有痰鸣音等情况时再进行吸痰。
2、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其外径应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以减少气道阻塞的程度。
3、吸痰前给予患者高浓度氧气吸入,可采用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给予患者2 - 3分钟的纯氧吸入,提高患者体内的氧储备。
(二)处理
1、一旦发生低氧血症,应立即停止吸痰操作,给予患者高浓度氧气吸入,可以使用面罩吸氧,氧流量调至6 - 8L/min,必要时可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2、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如果患者症状严重,血氧饱和度持续不升,应考虑重新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
二、呼吸道黏膜损伤
(一)预防
1、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粗暴操作,在插入吸痰管时,应顺着气道的自然弯曲缓慢插入,遇到阻力时不可强行插入。
2、选择质地柔软、表面光滑的吸痰管,减少对黏膜的摩擦。
3、调节合适的负压,一般成人负压控制在300 - 400mmHg,儿童负压应更低,通常在200 - 300mmHg之间。
(二)处理
1、若黏膜损伤较轻,可密切观察,暂不做特殊处理,向患者解释损伤的原因,缓解其紧张情绪。
2、对于损伤较严重,出现出血情况的患者,应立即停止吸痰操作,如果出血量较少,可给予患者冷生理盐水雾化吸入,收缩血管,减少出血,若出血量较多,可遵医嘱使用止血药物,如凝血酶等,必要时请耳鼻喉科或呼吸内科医生会诊,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三、感染
(一)预防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吸痰时操作人员应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的吸痰管。
2、吸痰管应一次性使用,不可重复使用。
3、吸痰前后做好口腔护理,减少口腔细菌滋生,防止细菌下移至呼吸道引起感染。
4、定期更换患者的气管导管或套管,保持气道通畅,减少细菌滋生的环境。
(二)处理
1、一旦发现患者有感染迹象,如发热、痰液增多且性状改变等,应及时留取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2、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有助于患者对抗感染。
四、心律失常
(一)预防
1、吸痰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对于有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吸痰时更应谨慎操作。
2、避免在患者进食后立即进行吸痰操作,防止因刺激引起呕吐反射,进而诱发心律失常。
3、控制吸痰的时间,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秒,以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二)处理
1、若患者在吸痰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应立即停止吸痰操作,如果是窦性心动过速等较轻的心律失常,可暂时观察,待患者情绪稳定、刺激因素去除后,心律失常可能自行缓解。
2、对于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等,应立即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利多卡因等,并持续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五、肺不张
(一)预防
1、吸痰时应全面、彻底,避免痰液在气道内残留,可采用旋转吸痰管的方式,确保各个方向的痰液都能被吸出。
2、加强患者的翻身、拍背等护理措施,促进痰液的松动和排出,减少肺不张的发生风险。
3、吸痰后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以复张肺泡。
(二)处理
1、对于已经发生肺不张的患者,可采用支气管镜下吸痰的方式,直接清除大气道内的痰液和堵塞物。
2、给予患者雾化吸入治疗,如使用氨溴索等药物,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根据患者的情况,可给予适当的呼吸功能锻炼指导,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以改善肺功能。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