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低氧血症
(一)预防
1、吸痰前
- 评估患者的病情,对于氧储备差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在吸痰前应适当提高吸氧浓度,可将氧流量调至患者平时吸氧流量的1.5 - 2倍,预吸氧3 - 5分钟,以增加患者体内的氧储备。
- 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其外径不应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以减少吸痰时对气道的阻塞程度,保证气体交换。
2、吸痰中
- 严格控制吸痰时间,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如果痰液较多难以一次吸净,应暂停吸痰,再次给氧后进行下一次吸痰操作。
- 采用合适的吸痰压力,成人一般为300 - 400mmHg,避免压力过高导致肺泡塌陷,影响气体交换。
3、吸痰后
- 吸痰后继续给予高流量吸氧1 - 2分钟,待患者血氧饱和度恢复至吸痰前水平后再调整回原吸氧流量。
(二)处理
-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低氧血症,表现为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困难加重等症状,应立即停止吸痰操作,给予患者100%纯氧吸入。
- 对于轻度低氧血症患者,可通过调整吸氧浓度和流量,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如果患者低氧血症较严重,可使用简易呼吸器进行辅助呼吸,增加患者的通气量和氧合,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直到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
二、呼吸道黏膜损伤
(一)预防
1、吸痰管的选择与使用
- 选择质地柔软、表面光滑的吸痰管,避免使用过硬、过粗的吸痰管,在插入吸痰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粗暴操作。
- 吸痰管插入深度要适宜,插入深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长度再延长1 - 2cm,不可过深,以免损伤气道黏膜。
2、吸痰压力的控制
- 按照患者的年龄、病情等因素合理调整吸痰压力,对于儿童和老年人,吸痰压力应适当降低,一般儿童为200 - 250mmHg,老年人为250 - 300mmHg。
3、吸痰频率的控制
- 避免过于频繁的吸痰,应根据患者痰液的量和黏稠度来确定吸痰频率,如果痰液较少且稀薄,可适当延长吸痰间隔时间。
(二)处理
- 当发现患者呼吸道黏膜损伤时,若损伤较轻,如仅有轻度黏膜充血,可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无需特殊处理,一般黏膜可自行修复。
- 如果黏膜损伤较严重,出现出血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吸痰操作,对于少量出血,可通过局部滴入止血药物,如肾上腺素稀释液(1:10000)进行止血,如果出血较多,可能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部位的局部压迫止血,同时给予患者吸氧、静脉补液等支持治疗,防止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
三、感染
(一)预防
1、吸痰设备的管理
-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吸痰所用的设备,包括吸痰管、吸引器连接管等均应为一次性使用物品,避免交叉感染。
- 吸引器的贮液瓶应定期清洁和消毒,每周至少更换2次,当贮液瓶内液体达到2/3满时应及时倾倒。
2、医护人员操作规范
- 医护人员在吸痰前应洗手、戴口罩和无菌手套,在吸痰过程中,避免吸痰管污染周围环境和医护人员自身。
- 吸痰后应妥善处理吸痰管和其他相关物品,防止痰液污染环境。
(二)处理
- 一旦患者发生感染,应根据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果是轻度的呼吸道感染,可通过加强患者的气道护理,如增加雾化吸入的次数,使用抗生素进行雾化吸入治疗。
- 对于较严重的肺部感染,应根据痰液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静脉输注治疗,加强患者的全身支持治疗,包括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以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促进感染的控制。
四、心律失常
(一)预防
1、病情评估
- 吸痰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对于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应更加谨慎操作。
- 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在吸痰前记录患者的基础心电图情况。
2、操作规范
- 按照正确的吸痰操作流程进行操作,避免吸痰时刺激过大,控制吸痰压力、时间和深度,减少对气道和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刺激。
(二)处理
- 当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时,如心动过速、早搏等,应立即停止吸痰操作,如果是轻度心律失常,可让患者休息,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一般可自行恢复。
- 对于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等,应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直至心律失常得到纠正。
五、支气管痉挛
(一)预防
1、患者准备
- 对于有支气管哮喘等气道高反应性疾病的患者,吸痰前可预防性给予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如沙丁胺醇雾化液,以降低气道的敏感性。
2、操作注意事项
- 吸痰管插入时应缓慢、轻柔,避免刺激气道引起痉挛,控制吸痰压力和时间,减少对气道的刺激。
(二)处理
- 当患者发生支气管痉挛时,应立即停止吸痰操作,给予患者高流量氧气吸入,同时使用支气管扩张剂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如异丙托溴铵和沙丁胺醇联合雾化吸入,如果患者痉挛症状严重,可静脉给予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以减轻气道炎症和痉挛症状,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包括呼吸频率、深度和血氧饱和度等,直到患者支气管痉挛症状缓解。
评论列表